English

昌平打造文化旅游强势品牌

2005-11-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小润 我有话说
深秋时节,记者采访了北京昌平十三陵明皇蜡像宫、定陵、天龙源温泉家园、银山塔林、湖门民俗村等一些景点。记者感到昌平的做法,对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乃至全国的旅游业有启示作用。

京郊区、县旅游经济总量之最,当数昌平。昌平的名胜古迹、自然风光、现代娱乐、康复疗养、休闲度假、知识博览、民俗风情和观光农

业今年1―9月的总收入同比增长13.3%,预计全年将再次超过15亿元。

以文化为根与众不同

在各种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昌平以中国历史文化为发展之源,以保护、发掘为一体,充分利用这一文化瑰宝。

在昌平旅游总收入中,历史文化景点的所占比例并不高。昌平境内有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明十三陵和居庸关长城,都直属北京市管辖。真正作为支柱的,是自然风景以及近年依托温泉修建的现代化度假酒店。在这样的背景下,与明十三陵相得益彰的明皇蜡像宫,就显得与众不同。

记者亲临现场,才体会到明皇蜡像宫的珍贵,才知道为什么旅游界有“地下十三陵,地上明皇宫”的说法,难怪有不少专家学者惊叹地把它称为“民族文化奇观”。

明皇蜡像宫建成于1994年,投资2.7亿元,占地面积达到9.2万平方米,它的374尊人物塑像,采用了硅胶及多种化学成分与石蜡合成,按仿生学技术1:1.1比例制作,是由考古学家、人类学家、蜡像雕塑艺术家历尽艰辛,潜心研究,根据浩瀚的史书记载而设计的,传真、传神、传情,达到了精细若微、毫发毕现的极高艺术水平。其规模之大、蜡像之多、技术之领先、艺术水平之高,属于亚洲第一、世界之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蜡像源自西方,是集雕塑、绘画、人体、戏剧、服装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造型艺术。这些蜡像在延续蜡像艺术美学的同时,也放射出民族文化的璀璨光芒。它们不同于西方单个人物的陈列,而是植根于丰富的文化遗产,把明朝16位皇帝和明朝276年历史,浓缩为26个场景――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以及“重典治国”;明成祖迁都北京,修纂《永乐大典》;郑和七下西洋;戚继光连破倭寇以及海瑞罢官、东林奇案等历史画卷,一一用蜡像艺术逼真地展现出来。记者在参观长陵、定陵、昭陵和神道后,在这里直观历史,有了一个更完整的收获。

与明皇蜡像宫的艺术水平和文化内涵不成正比的是,近年来到此游览的人数呈现下降趋势。这种状况今年以来有所好转。明皇蜡像宫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佐延告诉记者,由于他们的努力,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游览的人数大增,是近年来最多的。

把昌平旅游业推向新的境界

昌平区在规划与开发各类旅游资源时,重视发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以文化为灵魂,多层次、多优势、多格局和谐发展的局面。

昌平拥有自然风光旅游景点39处,由点而连成数条黄金旅游线,逐渐形成十三陵水库、蟒山、沟崖、碓臼峪、虎峪、菩萨山、双龙山、白羊沟、大杨山、翠华山、延寿寺十大自然风景区,成为昌平旅游业的支撑。同时,昌平名胜古迹众多,国家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78处。昌平把名胜古迹作为自然风光之魂。近年来,除十三陵、居庸关长城外,开发了北方著名的佛教道场银山塔林、北京地区最大的龙王庙龙山都龙王庙、明清温泉行宫、古燕长城遗址、金朝皇帝墨迹等,众多文物古迹遍布风景区内,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

在开发民俗旅游上,昌平把农村与文化扣在一起,突出“新”、“奇”二字,追求新景观、新感觉、新品位和奇人、奇事、奇景。昌平现有民俗村60个、1500个民俗接待户。为提高民俗村品位,香堂文化新村建成了深2.5米、面积7000多平方米的人工湖;占地2439平方米、有32个房间、雕梁画栋的东方书画院;修复修建了明朝圣恩禅寺、陈氏太极拳馆、香堂影剧院和仿古大四合院等。其他民俗村也根据各自的优势,发挥自己的特色。近年来涌现市级样板民俗村14个,67家民俗户上升为星级民俗宾馆。

昌平旅游局局长李万佰对记者说,增加文化含量,才是旅游发展的不竭之源。今后几年,要在这上边“脱胎换骨”,全方位冲刺,把昌平旅游业推向新的境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