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2005年:中国发展的历史新起点

2005-12-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玉玲 我有话说

编者按“发展”这两个字,是目前出现频率、点击率最高的词汇之一。通过发展,我们走上了让百姓富裕起来的道路;通过坚持发展,我们克服了前进道路上一个个的困难;通过科学发展,我们实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我们取得了“十五”期间辉煌的成就,更有信心实现“十一五”规划的战略目标。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了今年的经济工作,深入分析了“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成就及取得的重要认识和经验,明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报从今天起推出系列述评,介绍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国人民在各项事业大发展中的生动实践和经验总结,以及对“十一五”时期发展开好局、起好步的坚强决心和必胜的信心。

2005年,随着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集约经济、万元能耗比、循环经济等新词汇频频进入我们的视听领域,这些发展观念不断从一个个新的思想、理念的高度,指引中国经济社会的走向;

2005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历经了前一段经济增长期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开始理性转折,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提高、发展的协调性改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

2005年还是“十五”的最后一年,在画下圆满句号的同时,全社会也在反思如何解决经济高增长的后遗症,弥补粗放发展的短板,缓解资源能源的制约。

回首走过的路,我们感到无比自豪;放眼未来的目标,我们信心百倍。我们是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瞄准着方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济发展的新起点

11月22日,记者来到青岛黄岛采访,在欢庆的礼炮声中又一个世界级的造船基地破土动工了,昔日的荒岛即将变成优良造船基地。其实造船事业的突飞猛进只是中国经济成就中的一部分。

今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5万亿元,综合国力与美国的相对差距由2000年的2.5倍缩小为2.0倍。这是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了12.5万亿元、人均GDP达到9600元、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目标后,经济总量再次跨上的一个新台阶。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许宪春司长如此评价中国经济总量取得的新成绩。他认为,经济总量的扩大,积累了必要的社会财富,迈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实的第一步,为“十一五”的发展谋得了一个最佳的起跑点。

同时,我们在经济发展的质量上也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从2002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在今年顺利进入稳定期,这种良好的经济运行态势得益于正确的发展思想和宏观经济政策。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坚持“双稳健”基调,着力扩大消费需求,严格控制投资增速,努力调整国际收支状况。一整套有扩有控、有张有弛的宏观调控措施扭转了经济从偏热状态向过热状态加速的势头,使国民经济在高位平台上继续稳定增长。

具体说来,2005年金融运行健康平稳,贸易顺差继续保持,投资、消费、出口、外资和工业增长均延续了去年的高速发展态势,而固定资产投资、货币供应、中长期贷款和工业生产、物价指数、信贷规模等各项指标增速却比去年有所回落。2005年最喜人的数字是中国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06275亿元,同比增长9.4%;而物价涨幅明显降低,涨幅为2%,与去年3.9%的涨幅相比下降明显。

在经济结构调整上,由于我们坚定不移地落实各项措施,使经济发展能够在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结构上进行。2000年―2004年,我国石油、煤炭、钢、铁矿石产量分别增长了7.4%、95.8%、130.2%、39.7%,而消费量分别增长29.5%、50.2%、141.8%、94.2%,消费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开采生产能力的增长。针对这种情况,今年以来,为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电石、炼焦、铁合金和小水泥项目被依法关闭和取缔。在能源开发、安全生产、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一批重大产业关键技术开发项目已经组织、实施。经济健康和谐发展的因素开始显现。

群众看得见的变化是房价涨幅回落,粮价平稳,消费旺盛,社会稳定……

和谐发展的新起点

“东莞模式”在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史上堪称奇迹。通过吸引300亿美元的外资,东莞从农业县走上了现代城市的快车道,外贸出口额从1996年开始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然而,这种以外源带动为主、以来料加工和劳务消耗为主、以外延扩张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摆脱不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历史局限。考虑到更为持久的发展,东莞提出推进发展模式的转型与创新,以科技进步、人才集聚、结构调整、优化配置和加强管理为突破口,努力创建“现代制造业名城、生态绿城、文化新城”。东莞面临的问题是我国城市发展中的普遍性问题,东莞的转型之路也是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有益探索。

过去20年,我们一直处于巨大的发展变化中,境过时迁,到了现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再次审视发展之路是必要的:原来追求快、大、高的发展模式并没有错,有其历史背景,只是现在经济总量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全社会积累了更多的经济财富和发展经验,新的历史时期发展也有了新的内涵。

原来的发展是为发展而发展,发展的代价是高昂的,甚至不惜破坏资源、牺牲环境,还可以凌驾于人的生活质量上;而现在是为了人而发展,以人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作为发展的基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发展是速度和效益的结合,是数量和质量的并重,是和谐前进。构成我们社会的各方、参与我们社会发展的各方,都能获得双赢互利,而不是通过牺牲一方来使另一方得益获利。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张卓元研究员认为,2005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许多新气象: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开始得到纠正;转变增长方式出现可喜转变,原来的“三高一低”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三低一高”转变;绿色生产、循环经济开始大行其道;双赢互利的和谐理念渗透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不论专家学者,还是普通百姓,都充分认识到,和谐社会是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些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谋划“十一五”的起点

今年还是谋划“十一五”的起点。

“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五年,它将延续前十个五年计划的发展,但这五年对于中国未来的现代化进程来说又极为重要,它决定了中国经济社会能否进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能否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到本世纪中叶能否基本实现现代化。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建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建议中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具体途径是把目前主要依靠资金和自然资源支撑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投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技术进步支撑经济转变,使中国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些都是关系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分析,“十一五”规划中还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这一升一降两大发展硬指标,预示着“十一五”期间发展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最引人注目的是,“十一五”规划特别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家学者都认为,这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有利于扩大内需,消化近几年形成的过剩生产能力。这也是具体落实农业重中之重的新起点,是改变千年农村老面貌的新机遇。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当数亿农民也过上现代化生活,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会太远了,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也不会太远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