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历史究竟有什么用?

2005-12-06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所谓“史学危机”之说,曾经喧噪一时。当时常听见人问:“历史有什么用?”我在一些小文中说过,这个问题是以功利的观点为前提的,讲的“用”是功利之用。目光短浅,局于功利,历史自然看似无用,但只要超出功利圈子,便能领悟历史的大用。

中国历代史家,一贯认为历史之用在于以古鉴今。司马迁作《史记》,标举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光著《资治通鉴》,更直接表明史为世鉴的宗旨。如果脱离这一点,即不得谓之良史。这可说是史家的一脉心传。直到最近,还有学者继续阐述。如有的学者就说:“研究历史,目的就是希望能对人类的未来,做出更完美的规划,帮助人们创造更为光明的前程。”而齐秀生博士的专著《社会环境与人才》,恰好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例子,它不仅表明历史研究怎样做到以古鉴今,而且细致、具体,富有启示意义。

人才对于任何社会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要素。社会要繁荣,要进步,必须依靠大量杰出的人才,而人才能否得到成长,又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社会环境。我们认为,能不能很好地培育人才,并且发挥他们的潜能,是衡量一个社会好坏的重要标志。如齐秀生博士在书中所指出,社会环境与人才成长的关系,“是互为前提、相互作用、循环往复的”,“社会环境造就人才,人才创造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与人才》这部书,就是通过历史实例来揭示这样的辩证关系。

春秋战国是中国悠久历史上最引人瞩目的时期之一,它以与古希腊东西辉映的学术文化高潮而著称。然而这又是中国历史上分裂最久的一个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仍,制度解体。但这一时期却出现了几个世代不同身份、领域和专长的杰出人才。于这样看似十分不利的社会环境中,何以造成人才如此兴旺的局面?其间存在哪些缘由和机制?这在历史研究上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只是从来没有一部著作专门系统地追寻探索。而《社会环境与人才》这部书则以新颖的角度、缜密的思考,深入论析了这个课题,这是令人欣慰的。

齐著以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为指导,首先叙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以及其对社会结构带来的重大影响。在世族与宗法走向崩解的基础上,形成了新型的士人阶层。接着,书中详细讨论当时的列国分立和人口迁移,怎么促进了尊贤重能的风气和人才流动的趋势;多元文化的存在,百家争鸣的兴起,更如何推动了人才的涌现与成长。最后,关于战国中晚期逐渐出现的新的官制同人才之间的关系的探讨,尤其富有新意。

《社会环境与人才》不是一部借古喻今或影古射今的书,它本身是谨严踏实的历史研究著作,但又由历史事实中演绎出有现实意义的经验教训。作者在书末说,人才的成长“要有激烈竞争的环境,要有社会需求的环境,要有民主自由的环境,要有贤明通达的环境”。春秋战国时期,乃是因为社会环境具备了这些条件,才造就了人才辈出的结果,也使这几百年的学术文化发展在历史上产生出永不衰熄的光辉。通过历史的考察,这些无疑会对我们有所启示。

不过,春秋战国究竟是动荡和分裂的年代,那时,许许多多优秀人才出现了,但他们不得不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奋斗挣扎,叹息道之不行,终于赍志以没。齐秀生博士讲得好:“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实践也充分证明,有利的社会环境出人才,不利的社会环境阻碍人才成长;良好的社会环境不可能由上天所赐,必须由人类去营造。”“在战乱的年代、人治化的社会里尚且能够创造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平的年代、法治化的社会里更应当、更有条件创造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我深信读者将从这部书得到更多的启发,书内的论点会引起一系列有益的讨论。

这是作者为《社会环境与人才》一书所作的序,刊时有删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