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推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2005-12-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凌有江 凌宏彬 我有话说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包括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没有教育公平就实现不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其意义重要而深远。

首先,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实践表明,现代

社会中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与职业、收入、社会地位呈正比关系,特别是在当今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社会个体的发展前提。只有坚持教育公平,赋予每个受教育者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才能使社会成员的潜能、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其次,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人是社会的主体,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先导性作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再次,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没有教育公平就没有人的和谐发展,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另外,教育公平还是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美国智囊机构兰德(Rand)公司1999年教育研究报告(ClosingtheEducationGap Benefitsandcosts)的主要结论是:教育公平,能够给政府创造巨额的财政收入,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对每一个公民而言,接受公平的教育,不仅是一种个人的追求,而且是政府为减少失业救济、贫困补助等财政性支出采取的战略措施。有了教育机会的均等,有了教育过程的公平,有了教育资源的共享,社会困难群体才有与其他群体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的可能,才有通过知识改善生存、改变命运的机会;社会各阶层才有正常流动、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全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

目前,由于经济水平、区域差距等原因,我国教育还存在某些不公平现象,这势必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克服。具体来说,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加大投入,为推进教育公平提供物质保障。实现教育公平不是简单的“削峰填谷”,加大教育投入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只有切实增长、落实教育经费,才能为教育公平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应明确政府发展教育事业的责任,健全财政对教育投入的保障制度。(二)实施梯度推进教育公平的发展策略。教育公平具有历史性特点。公平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在同一社会中,由于受到社会经济以及教育自身发展水平的制约,教育公平也呈现出多样性。因此,只有通过教育的梯度发展,才能有效地推进教育公平。实施梯度推进教育公平既可以稳步推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又能够保证教育本身的平稳发展,是一种渐进式的发展策略。具体而言,义务教育尚未普及的地区,应以普及义务教育为主,实现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通过普及义务教育,扩大教育机会,使人人都能享受相同的受教育机会。已经普及了义务教育的地区,以“改善教育品质、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通过推进素质教育,建立以人为本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使人人平等地享受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同时,通过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解决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机会公平。(三)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逐步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均衡。一是统筹区域资源,促进不同区域间教育的均衡发展。重点是向欠发达地区、向薄弱学校、向弱势群体倾斜。特别要关注老、少、边、穷地区的基础教育,对山寨学校、岛屿学校、贫困乡村学校乃至城市里的民工子弟学校,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应当列专项、拨专款,定期补助,长期扶持。二是统筹城乡资源,向农村倾斜,促进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要认真贯彻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有关发展农村教育的战略决策,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步消解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资源,建立公共教育财政制度。三是规范管理,依法治校。针对教育领域的高收费、乱收费现象,必须坚持基础教育的公益性,坚持“一费制”,遏制高收费或变相收费,实现教育收费的公平公开、规范透明。(四)切实加强基层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一要保障基层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二要切实改善基层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的办学、工作和生活条件。妥善解决好教师的就医、保险、养老等问题。三要大力提高基层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努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四要深化基层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充满活力的中小学人事制度。

作者单位:安徽教育学院、安徽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