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变人才优势为科研强势

2005-12-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我有话说
自2000年至今的5年中,南京大学获得了9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其中物理专业就有5项;近4年来,南京大学物理专业所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增长到4000多万元……南京大学是怎样依托一群知名科学家的人才优势,使得有着85年悠久历史的物理专业长盛不衰,不断焕发出盎然生机?记者近日特地走访了南京大学。

一批德术兼备的科学家

在谈起物理专业取得的成果时,南大的一位领导这样总结:“浓厚的学术氛围、宽松的人际环境、广阔的发展空间,为物理专业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吴健雄、吴有训、赵忠尧、汤定元、冯端、魏荣爵……翻开南大物理专业的名人册,一批学术泰斗和著名科学家的名字赫然在目。在南大人看来,这些科学家严谨治学的态度、谦虚淡泊的品行所形成的文化纽带,维系着物理专业敬业奉献的门风。今年82岁的冯端院士手把手地带出了好几代物理人,至今依然笔耕不辍,撰写科学著作、随笔,开设讲座引导年轻人。闵乃本院士常常教导学生保持平常的心态和谦虚的态度,淡泊名利,学会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

据了解,南京大学物理专业现有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位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7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4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即便拥有如此多的物理专业人才,南大物理专业从来没有学术权威一说。在学术上,大师级的学者平易近人,十分重视对中青年知识分子的培养,鼓励他们不断超越。冯端院士说:“科技的发展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客观规律,当老师的责任是培养好年轻人,鼓励他们超过自己。如果老师的学生不能超越老师,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兴旺是不可能实现的。”

一种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不管是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学术骨干团队,还是由大师带领的学科队伍,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成了南大物理专业建设的助推器。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物理专业“大师+团队”品牌学科队伍。该实验室包含的3个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其中由中青年学术骨干组成的团队被遴选为首批“国家优秀创新研究群体”。在这一创新团队中,冯端、闵乃本、王业宁等在学术界德高望重的院士作为学科带头人,培养和吸引了大批具有活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近3年,该团队共发表SCI论文700余篇,科研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有4篇博士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任何一支小团队的背后,都离不开南京大学物理系这个大团队的支持。本着“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中成长”的方针,物理系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申请承担国家、省、企业的科学研究任务,鼓励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同时,物理系还鼓励青年教师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高水平论文,将有一定基础的教师推向不同的重要岗位。“学校出台的政策让我们教师灵活地引进来、走出去,相互交流、学习,使得大家心往一块儿想,劲往一块儿使,促进了整个队伍的融合和团结。”物理专业一个老师这样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

一串叫得响的科研成果

为了得到一个准确的实验数据,物理系老师们经常带着学生一连10多个小时埋头实验室做实验,这幕情景在南大的实验室里早已司空见惯。无论春夏秋冬还是白天黑夜,实验室、仪器前、电脑旁都闪现着物理系科研人员忙碌的身影。曾有人幽默地说:“我一生有两个爱人,一个是家里的,一个就是科研。”正是有了这样一大批乐于奉献的人,凭着开拓进取的团队精神,南京大学物理专业的科研结出了累累硕果。学科上,物理专业强化基础研究、发展应用研究,同时向高技术领域延伸。分布上,由物理学、电子科学、材料科学开始向信息、化学、生命等学科交叉和延伸。目前南大物理专业主持和主要承担着多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多项高科技项目、攻关项目以及大量各类基金项目,科研经费从2000年的1500多万元增长到2004年的4000多万元。

在科研的带动下,学校物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4年来,南京大学在物理专业上获得全国“挑战杯”一、二等奖各一项,全国数学建模比赛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第三届亚太经合组织青年科技节科技制作一等奖一项。物理专业的本科生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SCI论文83篇,第一作者为本科生的论文数达18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