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古人如何考“大学”

2005-12-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宫京蕾 我有话说
今年不仅是废除科举100周年,而且是科举制建立140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适时推出了《学宫时代――古代中国人怎样考大学》一书,旨在让现代人对古代科举制度有一翔实了解,并进而了解古代读书人是怎样考“大学
”的。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举世闻名。但传统的研究多侧重制度本身,如该制度的起源、特征和发展历程等,这些研究是放在古代中国的制度史框架内的,虽说反映了科举制度的结构―功能特色,但很难反映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日常生活与教育状况。《学宫时代》则从古代读书人受教育的第一个或最初的场所出发,具体叙述了地方官学(孔庙/文庙)的构成和建制特征,考察了学宫与科举制度之间的关联以及学宫历史的变迁,最后列举了目前祖国内地以及台湾保存下来的学宫建筑。

古代读书人考中秀才后就正式入住学宫,在那里学习与生活。只有进入学宫后,他们的求学生涯才正式同科举、仕途、儒家思想和朝代国家连在了一起。而所有的修身训练都是在学宫时代奠定基础的。由于历史在很长时间内驻足在政治、经济、制度或思想文化等宏大的书写领域,古代读书人的个人形象或群体形象、他们的个人思想和儒家思想都定格在许多极端的符号化的概念上。例如个人形象多是迂腐,群体形象则多是封建政权的附庸;个人的思想经过历代儒家先进分子的发扬,若干大义被放大成整体意义上的儒家教义,最终成为近代文化革命的对象。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儒家思想的发掘与重建又将儒家思想带入另外一种大义。这一大义显然是值得反思的,那就是它们与现代学术政治的关系。历史上儒家生员受教育的场所、日常学习生活的场景以及教育过程中的互动,这些着眼个人或群体所处位置、地方或者具体时间的描述是静观当代学人对中国古代读书人形象和儒家思想建构与解构的绝妙平台。由于作者学识的关系,他可能并没有把握住这些现场外的流变,所以不能很好把握学宫与科举制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时,造成了科举制度快要覆盖学宫的态势。

然而,当学院里的读书人挖掘微言大义的时候,其他各处显然是烟尘四起。古代中国人怎样“考大学”形象地部分再现了古代读书人的学习和生活空间。书中穿插了大量的逸闻趣事,并辑录了全国各地幸存下来的学宫建筑。由于该书侧重学宫建筑的介绍和记录,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了解古代读书人受教育、求取功名的盛况。从学宫建筑出发,大体可以远观古代中国读书人的视野和情怀,这也许要留待学院中人苏醒过来之后的努力。

《学宫时代》

司雁人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