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塞纳河畔 戏影婆娑

2005-12-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单三娅 我有话说

中国和法国,以文化互为尊重;中国人民和法国人民,以文化结下深缘。2004年-2005年,中法文化年分别在两国成功举行,堪称以文化促进文明发展、人民友谊的楷模。在此之后,巴黎中国文化中心联合中国艺术研究院,于20

05年11月9日至15日在巴黎举办了第二届中国戏曲节,记者应邀前往报道。戏曲节期间巴黎人的热情、中国戏曲引起的共鸣,以及法国人的文化修养,至今历历在目,挥之不去。

法国人对“一桌二椅”情有独钟

此次中国戏曲节,法文原文为“中国传统戏曲节”(festivaldesoperastraditionnelschinois),主办者意在向法国观众推介京剧之外更多传统形式的中国地方戏曲。据说两年前的第一届巴黎中国戏曲节,某南方著名团体前往,带去在国内颇受好评的新编历史剧,以及大量舞台布景,法国人见了不以为然,说这不成了“红磨坊”啦!(“红磨坊”为巴黎娱乐场所,以时尚、华丽、新奇著称于世,每日吸引大量游客。所以此次主办者改变了策略,向国内参演剧团提出条件:传统剧目、一桌二椅。共有六家团体应邀前往,它们是:江苏省京剧院、河北省石家庄评剧团、石家庄河北梆子剧团、吉林省吉剧团、广州市粤剧团、汕头艺术学校潮剧团,带去的剧目是:《霸王别姬》、《天女散花》、《三岔口》、《六月飞雪》、《白龙关》、《活捉三郎》、《柴房会》、《断桥会》、《陈三两》、《夜审姚达》、《樊梨花》、《乾坤带》。

演出地点设在艾菲尔铁塔附近的阿迪亚尔剧院,这是一个颇有年头的中小型剧场。由于演出形式被严格限制按旧时演法,不戴麦克,不用伴奏带,小乐队设在台上,所以正与剧场传统气息吻合。为了使法国观众理解剧情,文化中心特请五六个高级翻译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将剧中每个场景每句台词都翻译成地道的法文,还邀请一位资深《费加罗报》记者在演出前将剧情和角色向观众做简洁介绍,引导观众进入欣赏。

“中国戏曲塞纳奖”是法国人评出来的

给中国戏曲评奖,由法国人当评委,这是个超乎寻常的创造。但结果却告诉我们:这些评委十分称职。

请看评委名单:法国文化部戏剧总监Jean-PierreWurtz先生,LaColline剧院经理AlainHerzog先生,法国国民教育汉语教学总监、著名汉学家白乐桑教授,汉学家、人类学家、法国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纪可梅女士,前法国驻华使馆文化专员、《京剧―戏曲和晚清末年的中国社会》一书作者RogerDarrobers先生。这些评委,或者是舞台艺术方面的专家,或者是中国文化学者,他们对于戏曲的热爱和了解,甚至超过许多中国人。

评委的工作态度着实感人。每天认真看戏不说,散场后还要认真讨论,丝毫不顾及第二天还要上班。他们从演员唱念做打及其对人物的表现上进行评判,他们可以看出哪位演员塑造人物有血有肉,哪个演员的艺术功力更深,哪些剧团准备得不够充分,哪个团的乐队声音控制不够好,这些都逃不过他们的耳目。最终,他们把“中国戏曲塞纳奖”给了评剧演员刘秀荣,“评委会大奖”给了河北省石家庄评剧团演出的《乾坤带》,“最佳女演员奖”给了粤剧演员倪惠英和河北梆子演员李夕果,“最佳男演员奖”给了河北梆子演员雷保春,“青年艺术家奖”给了京剧演员李洁和吉剧演员安静芳,“评委会特别奖”给了粤剧演员崔玉梅和孙叶红,“最佳乐队奖”给了石家庄河北梆子剧团,鼓励奖给了汕头艺校潮剧团。据戏曲节艺术策划人吴钢分析,从这几个团的实力和表现来看,这个评选结果合情合理,与他们所想基本不差。

在闭幕式晚会后,记者得以与评委及荣誉委员会成员有较从容的交流。评委纪可梅多年前就认识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深得中国戏曲的妙处。她说:“中国戏曲和西方歌剧有很大区别,西方歌剧注重唱,而中国戏曲讲究唱念做打。我们之所以把塞纳奖给了刘秀荣,是因为她不仅唱得好,而且演得动人。”法兰西学院美术院院士、终身秘书长Arnaudd’Hauterives先生是戏曲节荣誉委员会成员,他说起中国戏曲也是头头是道:“中国戏曲是综合艺术,不仅表演有学问,服装、化妆也是艺术,所以法国人对中国戏曲感兴趣。”为戏曲节提供奖品的法兰瓷公司董事长陈立恒先生对评委的专业程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评委在行、公正,他从观众角度完全赞成评委的评选。

法国人的文化兼容精神令人感佩

提起巴黎,人们常用的字眼是“浪漫”,而我却要首选“兼容”。在我的印象中,法国人几乎对一切事情充满好奇。在中国文化中心附近有一座大皇宫改建的“发现博物馆”,每次我们路过那里,总看见人们不急不躁地排着好几十米长的队伍等候参观,其中有不少学龄前幼儿。在每日人山人海的卢浮宫,尽管全都是价值连城的艺术品,却有为学习参观者提供的所有方便,那些颇不年轻的讲解者,个个看上去都像学者。那天我们参观完蓬皮杜中心的前卫艺术,已是夜幕初降,从玻璃墙望进去,中心的公共图书馆里依然灯火通明,许多人似乎是下班后才加入读者行列。从整体保存完好的古老巴黎城来到拉德芳斯新区,你会看到一个绝对时尚而风格各异的建筑群,而它竟是与香榭丽舍大街一脉贯通,这真是古典与现代的和谐!

法兰西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对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中国自然怀有特殊的兴趣。记者在巴黎期间,常常碰到来中国文化中心学习汉语的法国人,听说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法国人加入了学习汉语的行列。现在他们已经不能满足对中国文化的表面接触,而希望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正是基于这种要求,戏曲节主办者决定将多姿多彩的中国地方戏曲逐渐介绍给法国观众,因为他们过去只对京剧有所了解,而不知道中国还有300多种地方戏曲!

本次中国传统戏曲节,确实在法国文化界掀起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中国文化波澜。观众中70%都是法国人,还有不少是文化界的头面人物。开幕式那天演的是京剧,巴黎市长来了,第二天演粤剧,前总理拉法兰一家人大驾光临。闭幕式那天记者随便与身旁的夫妇交谈,得知丈夫竟是法兰西美术学院的院长。他们当然都是自己买票来看的,在法国,赠票是主办者没本事的表现。在观看过程中,记者发现,就连许多中国人都坐不住看不下去的戏曲,法国人却看得津津有味,没有一个中途退场。据文化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有的法国观众还提出他们更希望看整出戏而不是折子戏,对于京剧武功折子戏《三岔口》,他们也认为不如演以唱功为主的戏。中国人一贯以为能让“老外”喜欢的东西,到了法国人这里却不灵光了。

梅葆玖成了明星

京剧大师梅兰芳生前曾把京剧传播到美国、苏联、日本,被全世界公认为中国戏曲的代表和化身。在此次中国戏曲节上,无缘一睹梅大师风采的法国人看到了他的儿子、传人梅葆玖先生。

其实一踏上法国的土地,梅葆玖就成了所有华人眼中的明星。他早年在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语,那些寄居于此的同学故旧,听说他的到来纷纷与他相约聚会。所到中国餐馆,老板夫妇更是热情有加,关怀备至。走在巴黎市区,无论是埃菲尔铁塔,还是卢浮宫、香榭丽舍大街,只要中国同胞遇见梅先生,无不先是惊讶,继而握手问候,然后争相合影留念。记者笑说:“梅先生在国内都没如此招摇,到法国却成了明星。”

当梅先生出现在戏曲节闭幕式上,更是受到了法国观众的热烈欢迎。他手拿折扇,清唱一曲《霸王别姬》、《贵妃醉酒》,边唱边舞,无论长相、做派,都与其父酷似,不仅为戏曲节增辉添彩,也增加了一份传统的厚重。梅兰芳大师曾于1935年到法国考察戏剧,但未演出,那时梅葆玖才一岁,如今,七十年过去,继承父业的他来到巴黎,再唱父亲的代表作,不仅还了大师一个多年夙愿,也续了中法文化的一段缘分。

文化中心是中国文化的播种机

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坐落于塞纳河畔图尔-莫堡大街1号,中心的小楼是国家花大钱买下的法国文化遗产,由拿破仑私生子的后代建于1858年。从楼房内高大的楼梯、现在依然可用的电梯、华丽的水晶吊灯等,都可以看出主人当年的品位与奢华。

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揭幕于2002年底,几年中在巴黎不断有所作为,在法国人中知名度越来越高。由于中心主任由中国驻法使馆公使衔文化参赞侯湘华兼任,使得中心能与法国高层文化人士进行直接对话,及时触摸到中法文化交流的脉搏。在此基础上,中心团结了一批在法国旅居并与两国文化界都有较深渊源的华人文艺家。比如中国戏曲节的艺术策划与组织者、旅法摄影家吴钢,是吴祖光和新凤霞的儿子,在父母影响下,他对中国戏曲如数家珍,在他的组织下,演出诸项如字幕翻译、舞台音响、节目安排、走台排练,一切功德圆满。又如旅法京剧演员郑子茹,也是一位活跃的文化使者。记者看到,文化中心人手少,事务多,每人身兼数职,但毫无怨言。他们深知,在巴黎这个世界文化之都传播中国文化,现在正是天时地利人和之际。中国戏曲节今年才是第二届,已经做成了品牌。

前不久,胡锦涛主席为西班牙中国文化中心奠基,听说我国还要在更多国家设立中国文化中心,如果每一个文化中心都能如此成为中国文化的播种机,那将是国家和民族的幸事。

图为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携妻女观看粤剧演出。摄影春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