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建设新农村 必须培育新农民

2005-12-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云山 我有话说
今天,中宣部、文化部在这里召开会议,隆重表彰服务农民、服务基层,为农村文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目的是通过表彰先进、总结经验,进一步推动农村基层文化工作,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首先,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表示热烈祝贺,向长期扎根基层、服务农民的广大文化工作者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工作。去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北京视察工作时强调,广大基层干部要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基层文化建设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广大文化工作者热情进一步高涨,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增强,在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这次表彰的130个“双服务”先进集体,就是他们的突出代表。从刚才几位同志的发言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这些先进集体有着强烈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有着扎根基层、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有着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他们的事迹有这样几个共同特点:

一是与农民群众心连心。这些先进集体注重体察农民情感,总是把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放在第一位,把对农民的深情厚意转化为不竭动力,全身心地投入到为农民服务的工作中。陕西铜川退休教授袁晓东,为解决家乡农民文化生活贫乏问题,自费办起了家庭文化大院,定期举办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受益群众达数万人次。他还组织宣传队自编节目、自制展板,在三秦大地行程万余里,宣传文化科技知识,宣传英模人物的先进事迹。江苏海安文化馆为让老百姓就近看节目,少走赶场路,就把慰问孤寡老人的演出送到福利院,把慰问三峡移民的演出送到移民宅院,把慰问老党员、特困职工的演出送到社区广场。正是因为他们对农民群众有一种深厚的感情,对基层文化工作有一种火热的激情,才这样心甘情愿、满腔热情地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与农民群众心连心。

二是长期扎根基层。这些先进典型都把农村作为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长年累月地活动在基层、服务在农村。吉林“东北风”二人转艺术团,从成立之初就定位于面向农民、面向基层,多年来一直活跃在农民群众中,每年都到农村演出上百场。他们还定期把农民工请到自己的剧场,为他们献上一台台充满乡情乡音的节目。在农民兄弟的眼中,“东北风”就是自己欢乐的大本营。山西祁县的权勇20多年来走村串户坚持为农民放电影,足迹踏遍了全县12个乡镇和周边4个县的村镇;四川德阳市杂技团12年在20多个省市农村巡回演出2万多场,观众达千万人次;广东梅县文化馆23年坚持送戏下乡,每一个乡镇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可以说,他们把美好的人生年华奉献给了广大农民群众,也把艺术之根深深地扎在基层之中,在长期服务农民的实践中,升华了精神境界,实现了人生价值。

三是有一种奉献精神。这些先进集体在深入基层、服务农民的过程中,不计名利,不计报酬,克服交通不便、气候恶劣等困难,用自己的辛苦和汗水换来农民群众的快乐。这次表彰的湖北红安县文化馆、河北石家庄燕赵艺术团、福建漳州方苑芗剧团,都经常深入到偏远山村和革命老区演出,不论是在县城的正规剧场还是在乡镇的简易舞台、农村的田间地头,他们都坚持节目质量不变、参演人员不减,努力把最美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农民群众。湖北当阳庙前镇退休教师郑琦,把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教育培养下一代作为神圣职责,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为农民群众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为青少年提供愉悦身心的活动场所。他一手创建的文化中心户,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好帮手,成为青少年陶冶情操的好家园。正是有了基层文化工作者的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才使得这些地方的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使得这些地方的农民群众享受到他们渴望的文化生活。

四是不断探索新思路新办法。这些先进集体注意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开阔思路,拓宽渠道,创新办法,千方百计地搭建平台,灵活机动地开展活动,为农民群众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有的把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积极发展经营性文化专业户,开展文化旅游;有的把农村文化工作与精神文明创建结合起来,把学科学、学文化、学技能作为创建“文明户”的重要内容;有的把送戏下乡、送文化下乡与培养乡土文化人才结合起来,积极扶持农民业余剧团、书画社等开展经常性文化活动。青海贵德保宁村“格萨尔文化中心户”,通过藏戏、说唱等文艺形式传播藏族史诗,兼营藏医、餐饮等多种服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内蒙古敖汉旗文化市场稽查队转变执法观念,坚持交流与帮扶、执法与服务相结合,既严格完善执法手段,又帮助经营户解决实际困难,走出了一条以规范管理促进农牧区文化发展的新路子。这些成功做法和可贵经验,源于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探索和刻苦实践,凝聚着创造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值得认真总结和推广。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新的发展实践,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单单是经济发展的问题。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看,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道路,必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包括文化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努力改善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局面。但从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落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还很普遍,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相当贫乏,这些都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如何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文化需求,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必须认真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一定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扎实做好农村文化工作,使农村的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同步推进。

借此机会,我就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农民,讲几点意见。

1、始终坚持服务广大农民群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我国有八亿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文化工作必须坚持服务基层、服务农民,把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作为基本职责,让广大农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如果农民的文化权益得不到保障,农民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就谈不上以人为本。只有服务好了八亿农民,才是真正为人民服务;只有实现了八亿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才是真正坚持了以人为本。我们做文化工作,必须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农村、忘了农民,不能忘了我们的父老乡亲,不能忘了我们的根、忘了我们的本。各级宣传文化单位、一切宣传文化工作者都要始终着眼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多生产他们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多举办他们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满腔热情地为农民群众服务。要把农村题材纳入电影电视剧制作、舞台艺术生产、书刊和音像制品出版计划,加大资助力度,保证农村题材在文化产品总量中达到一定比例,力争每年推出一批反映当代农村生活、为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各专业文化团体要重心下移,找准定位,更多地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为农民服务、为农村服务、为农业服务。

2、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以政府为主导,大力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基层文化服务水平,是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根本措施。要适应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由以城市为主向更多地重视农村这一重大转变,推动文化设施建设的重点逐步向农村倾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结合制定“十一五”规划,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切实加大投入,大力发展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要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西新工程和村村通工程、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电视进万家和万村书库工程。大力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努力实现县有功能完备的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性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在更好地发挥现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作用的同时,对公共文化资源进行合理调整,实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要支持乡镇文化站扩展功能、共建共用,使之发展成为融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于一体的文化中心。要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提倡中小学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向附近农民群众开放。要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基本形成较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3、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农民文化生活、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坚持贴近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要求,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广泛开展花会、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等活动。要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发展以历史文化遗产、人文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文化旅游产业,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园、名品,使农民在发展文化旅游的过程中享受文化成果。要继续开展“三下乡”、“心连心”等活动,鼓励专业文艺团体、群众团体等积极组织各种小分队,把多姿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送到农村,把欢笑送给广大农民。广大文化工作者要深入农村基层,深入农民群众,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动实践中积累生活、激发灵感,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食粮。宣传文化部门要同教育、科技、卫生、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各个方面密切协作,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城乡共建、区域共建、工农共建活动,发挥各自特点和优势,开展各种小型化、经常化文化活动,支援农村文化建设。

4、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常抓不懈才能出成果,持之以恒才能见实效。要按照政府支持、培育主体、市场运作、增强活力的思路,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多动脑筋、多下功夫,不断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新路子。要明确政府是农村文化工作的责任主体,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在政策上支持,在业务上指导,保证农村文化建设有阵地、有队伍、有活动。要改进政府投入方式,通过项目招标、公办民营等形式,切实提高投入效率和效益。要大力培育新型农村文化主体,鼓励农民自办文化,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扶持热心文化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扶持民营表演艺术团体、农村业余剧团、个体电影放映队发展。不管是哪种形式,只要是积极健康、富有活力、能够满足农民群众的需要,都应当鼓励和支持。要重视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各类农村文化经营主体面向市场、占领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自己。要采取有效措施,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坚决打击传播色情、封建迷信等违法活动,确保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5、努力建设一支不走的乡村文化队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关键是要建设一支对农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长期扎根农村基层的文化队伍。要注意发现和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加强对农民文化骨干的培训,组织他们到大专院校进行系统学习和专业训练,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要组织专家学者和专业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基层,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到文化中心户讲课等方式,帮助农民文化骨干掌握文化知识、增进艺术技能。要建立健全农村文化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文化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要拓宽农村文化人才渠道,广泛动员和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特别是熟悉农村生活、有一定文艺专长的青年学生投身农村文化建设。要关心和爱护农村文化工作者,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奖励。报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要多宣传农村文化工作者扎根基层、服务农民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要引导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坚持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农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向实践学习、向农民学习,在为农民群众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文化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增进对农民群众的感情,不断提高服务农民群众的本领。

同志们,这次表彰大会既是对这些年来工作成绩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深入开展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活动的再动员。衷心希望大家以这次表彰为新起点,再接再厉、再立新功。衷心希望更多的文化工作者投入到这项事业中来,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农村文化建设。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扎实工作、奋发进取,努力开创农村文化工作新局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大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