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见证科学发展的实践与创造

2005-12-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落实科学发展观”采访组 我有话说
由中央12家主要媒体参加的“落实科学发展观”系列主题宣传采访活动,是近年来规模最大、战线最长、持续时间最久、影响也最广泛的大型采访活动。本报先后有40多位记者参加,共发稿150余篇。参加这次采访,在我们的记者生涯中既是难忘的,又是难得的。从今年2月份参加中宣部举办的动员暨研讨会、3月份踏上西部6个省、自治
区的万里征途,到近期的第三轮采访,“落实科学发展观”7个字,一直回荡在我们的脑海里。

大力宣传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分必要

记者庄电一说,如何写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稿件,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将我的采访工作“落”到了“实”处,也将我的采访活动“落实”到了基层。

在陕、甘、宁、青、新、内蒙古6个省、自治区,我们采访到了各地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成功实践和重大成果。在采访中,我深切感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英明正确,感到中宣部组织这次大型采访活动的重要意义,也为自己有幸参加这个有重要意义的采访活动而感到兴奋。

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区盲目发展、片面发展、为发展而发展、一味追求经济指标和总量扩张,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迅速恶化、各类矛盾的过度紧张。为此,党中央、国务院适时提出科学发展观,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记者张国圣说,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无论如何也不会相

信,深山浅丘围裹中的广西恭城县,会有如此迷人的乡村。星罗棋布的村舍,在成千上万亩果园间若隐现。猪牛粪和垃圾进沼池,沼液浇灌果园,沼气点灯做饭烧热水器。“猪―沼―果”的生态农业模式,使每一个村子变得干干净净,田间的小渠,也清澈见底。蚊蝇没了,皮肤病和农村儿童常见的蛔虫病没了,农药几乎不用了,果子越来越甜了。在农家小楼的观景台上四望,密密匝匝的果树,伸手可及。

参加中宣部组织的“落实科学发展观”系列采访,既是一项重大的任务,也是一次有益的教育。那些前沿性的思考和创造性的探索,正在改变曾经贫瘠的大山,曾经无望的厂矿,曾经无法调解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胸中有大局才能写好稿件

《天津市自主创新求发展》一稿见报后,不仅被报社评为好稿,在天津市尤其是科技界也获得广泛好评。

记者陈建强谈起采访体会时说,首先认真学习领会党中央关于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再结合近年来天津市的实际情况,寻找到支撑天津市连续十几年经济社会高速健康发展的关键点――大力倡导、施行自主创新。并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大量的采访,用生动的事例与翔实的数字,介绍了他们在“掌握核心技术”与“促进成果转化”这两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效果,从而对“天津市自主创新求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全景式的揭示。

正是在采访中,记者深刻地认识到:自主创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大局观,才能在短时间内写出比较有力度的新闻稿件。

记者刘先琴说,事关一个国家全局的大主题,如何在结合本报特色中去体现,就愈发成为重点难点了。我采取的“笨方法”是:不放过每一个采访机会,尽快构思报道题目,按照题目尽快找到、找够自己需要的素材。

这组报道应采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手法,大题目中要有故事和细节,小题目要以大主题作背景。于是,头篇开题的《大题破解看中部》里,就有了河南一个种粮大户的打算,上海一位教授的时间表,三全食品一枚圆宵的“长途旅行”,把党中央最为关心的中部粮食、交通、能源三大问题,通过可读性较强的细节,与老百姓与普通读者连接在一起。

谈起参加“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型采访活动的体会,记者曹继军说,最重要的一点是:心中有大局,就能发现好选题。

在东部沿海地区采访,听到很多“闹地荒”的感叹,也见到不少的科学利用土地的成果。江苏是这样,福建、广东也是如此。一路跑下来,《土地上的加减法――东部沿海地区土地集约利用见闻》的题目也慢慢成熟了。记者感奋着东部省份节省土地的智慧;“村民全进镇、厂房上荒坡、存量巧盘活”――将这些各具特色的做法集中在一起报道时,记者试图记录的是东部沿海地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全貌。

“三贴近”才能挖出精彩的细节

“落实科学发展观”系列报道的大多数稿件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记者的身影始终在稿中。这与他们在采访中坚持“三贴近”,到基层,到现场,到采访者的身边,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效应有直接关系。

记者朱伟光在沈阳采访时,走进了铁西区老职工的家里,听他们讲自己生活的变化,和他们一起算生活帐,用那些生活在铁西区一辈子的老职工的眼光来感悟变化。为了找到在白城市工作的外国专家,他从长春出发,走进泥泞的乡村,和采访对象面对面。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打乱了他在鹤岗市的采访计划。但他坚持要到沉陷区的矿工家里去。竖起衣领,顶着鹅毛大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往矿工家里走,一脚踩进了齐膝深的雪窝,脚下一滑摔了一大跤。采访深入,换来的是一篇篇现场感很强的稿件。

记者杜弋鹏回忆起在浙江的采访经历时说,应该承认,各地所提供的材料不乏精彩之作,但大多为总结或者汇报之类,属于秘书的精彩,与新闻的精彩距离尚远。比如人才方面的材料很多,甚至连事件都有,却唯独不见细节和戏剧性。在绍兴的那几天,我独自乘出租车找到咸亨酒店,想方设法接近服务员们,终于发现了几条有价值的信息,采写成《浙江抢人才》这篇报道。

记者李陈续说,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吃干榨尽、“4R原则”……采访中,一个个新名词扑面而来,让人感到目不暇接。从这些新名词中,我见证了在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从政府部门、企业高管到一线工人和广大农民,对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改善经济运行质量的理性与自觉。

马钢公司冶炼一吨钢铁消耗能量低于新生能量的“负能炼钢”、年产800万吨钢铁不取用长江新水的“回水利用”;丰原集团从玉米等原料进线到最末端产品“复合肥”的全循环生产……一项项新工艺让人眼花缭乱。

从这些新工艺中,我见证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与创造。一口口小小沼气池产生了生活、生产和生态三大效益,让我见证了绿水青山中的小康道路,仿佛听到了那铿锵有力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足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