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技亲近生活

2005-12-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金振蓉 我有话说

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公共安全等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全问题开始更多地进入人们关注的视野。在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史上,2003年暴发的那场非典,可以被视为一个标志性事件,由此开始,我国的科技发展,从指导思想上发生着转折,从比较侧重提高劳动生产率,关注GDP增长,向“以人为本”,重视社会综合协调发

展方向转变。今年以来,包括各类安全问题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更是被纳入国家科技计划之中,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科技正努力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多方位的安全保障。

食品安全――为了你我他都放心

在不久前举办的“十五”科技成就展览会上,展示的一辆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车引起人们的关注。登上车可以看到,这几乎是一个流动的实验室,在这辆具有综合功能的检测车上,检测蔬菜农药残留是否超标仅需几分钟,目前这种车已开始装备质检系统,今后几年,这种流动车将开往城市各大农贸市场。

这是国家食品安全重大科技专项所取得的成果。一段时间以来,苏丹红、孔雀绿、奶粉事件等等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民以食为天。没有什么安全比“病从口入”的威胁更牵动人心了。人民群众的呼声,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十五”期间,我国专门设立了食品安全重大科技专项,研制成功农药残留快速测定仪、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水产品、食品中甲醛快速检测仪、低温流通食品的时间温度记录仪,研制的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检测试剂盒、生物毒素、氨基甲酸酯和有机磷类等农药残毒快速检测试剂盒,以及瘦肉精等兽药检测试剂盒,截止到目前,这一项目已经成功研制出各种检测试剂盒29个;建立食品安全各类快速检测方法和确证方法共94项。对于提高我国生物毒素、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快速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一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规范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实验室国际比对试验实现零的突破。专项研究制定的标准 草案 达到200项。包括制定食品包装卫生规范6项、覆盖我国6大类15种食品的HACCP实施规范、农药残留检测标准 草案 34项。值得一提的是在国际上首次牵头参与制定树果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标准1项,改变了过去我国只能遵守国际游戏规则的历史。从过去参加国际比对试验变成了组织国际比对试验,实现了从“应试学生”到“出题老师”角色的转变。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第一个覆盖13个省市的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络,对我国公民膳食结构进行了全面科学地分析,卫生部已发文要求在全国应用;完善了“进出口食品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该系统覆盖广东、福建等20个省份的检疫系统,为我国对国际进出口食品进行科学的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另外,研制了我国第一个针对大型超市的食品安全监控与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以保障城镇居民食品安全。

公共安全――营造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

煤矿爆炸、交通事故等等,我国每年因各种灾害造成的损失,大约占全国GDP的6%,仅和人们生产活动有关的非自然灾害,每年造成的死亡人数就在10万人以上。应该说,过去在依靠科技手段促进公共安全方面,我们的欠账不少,一直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面。

还记得2003年,当非典袭来,人民群众的生命遭受严重威胁时,公众寄希望于科研人员快速研制出制服病毒的疫苗,而当时的现状却是我国还没有一个可用于开展大型实验的P3实验室,一场非典,暴露出我国长期以来科学研究设施的不足。而现在,我国非典疫苗的研制已走到国际前沿。今年,这一疫苗已完成了临床一期研究,成为全球首支进入临床研究的非典疫苗。

不仅如此,在艾滋病防治方面,我国也进行了科技部署,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假如非典病毒再次来犯,我们将不会重演2003年时的惊慌,有了科技抵御病毒的侵害,我们的生活将会一如现在般安详。

除此之外,近两年我国还设立了“城市安全风险评价研究”、“煤矿瓦斯灾害治理技术研究”、“重大刑事犯罪防范技术研究”等公共安全领域的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共安全领域的科技进步。例如,针对煤矿安全事故频发,我国开展的以煤矿瓦斯综合治理技术为核心的矿山安全科技研究,在淮南矿区的实际应用示范中,使瓦斯灾害易发区预测准确率达90%以上,基本控制住重大瓦斯事故的发生。

在即将出台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公共安全科技研究专题,被列为《纲要》中的重要内容,可以说,由此开端,公共安全科技问题已被列入党和政府的重要日常科技工作之一。

环境安全――让明天的天更蓝水更清

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为此目标,近两年,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针对我国日益严重的水体污染,我国开展了湖泊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研究,初步形成了我国湖泊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方案及技术应用体系。通过示范工程的集成应用,为我国水体质量的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太湖河网地区面源污染控制、水源地水质改善和重污染水体底泥环保疏浚与生态重建技术系统和成套技术方案。

为了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科技提供了经济可行的系统性方案。开发出将水质改善和景观建设相融合的人工湿地技术,形成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系统,建立了以城市湖泊水环境保护为中心,以污水处理/生态净化/水环境质量控制为一体的城市污水处理新模式。

针对我国饮用水安全性问题,研制开发了集水源水污染取出、水厂强化处理和管道安全输配为一体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系列,从而构建了从饮用水水源地、水厂到管网输配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

针对城市空气监测和汽车尾气监测的技术问题,研制出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子站,推广并装备了80多个城市;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可调谐红外激光差分吸收汽车尾气道边监测系统,实现了对机动车行驶过程中排放尾气的自动监测。针对持久性有毒物质环境监测的国家需求,开发出多种快速筛选和生物检测技术、检测试剂盒和化学标准品,适用于蓝藻毒素、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和二恶英类污染物的筛选和生物监测,研制了多种新型采样和制样技术、环境监测标准方法、标准样品和质量控制产品。

针对国家环境污染控制的急需,开发了一批大气污染控制、土壤污染修复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关键技术,提高了我国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的水平。

生活垃圾生态填埋和资源化成套技术已经得到了产业化应用。在浙江温州建成了日处理量600吨的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示范厂,发挥出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生活垃圾生态填埋技术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

重污染行业的清洁生产技术也取得突破。研制成功了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亚熔盐冶金的铬化工清洁生产技术,建成了1万吨规模的示范工程,并正在推广到10万吨规模,届时将实现全国50%铬产量的清洁生产。开发了无铬制革技术等4项制革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及配套新型化工/生化助剂,在11个不同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的制革企业完成清洁生产新技术的中试和工业性实验,形成了较完整的皮革清洁生产技术。此外,酒精发酵工艺中基于废糟液直接全循环使用的清洁生产技术和非木材纸浆高效高白度清洁漂白技术等取得重大突破。

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一切为了人。倾听科技进步的脚步声,我们听出了亲近、亲切,听出了人与科技细腻的亲和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不断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中不断发挥出更大作用,科技的更加“以人为本”将会为实现又快又好的社会发展目标作出特殊的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