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难忘我的篮球教练

2006-01-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冯骥才 我有话说
我自小就是个篮球迷,经常玩球玩到天黑,连篮筐都快看不见了,还往里投呢!高中时,我的球技很有点名气了。一米九二的身高,能双手灌篮,一直在校队和市学联队打主力中锋。高中毕业后,我报考了中央美术学院,初
试通过,可因为阶级斗争和家庭背景的原因,没能参加复试。

那段时间我很迷茫,整天在大街上溜达。一天,迎面过来相识的一个天津男篮的队员,叫马德才,他喊我:“大冯,你去哪儿?”我说:“美院不能去了,不知道今后怎么办。”他一听就说:“前两天我们张指导还提起你呢,夸你是打中锋的材料,这几天正好集训,你跟我去看看吧。”一到球场,看到天津队的队员们正打“顶牛”,3人一组半场对抗,谁先打进5个球谁赢,谁输谁下。马德才喊了一声:“瞧,大冯来了!”

大伙儿马上停下了,个个浑身是土,大汗淋漓地围着我看。一个戴眼镜的小矮个儿上来问我:“考上哪个学校了?”我立即认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张栋材教练,我说:“没考上。”他笑了笑,问我:“想来打球吗?”一听这句话,我心里顿时有了光明的感觉,但又不知他是否能看中我,迟疑地点了点头。正当我们保持着两三米距离说话时,张教练忽地一抖腕子,传来一个直线球,又疾又快,直冲我来,我毫无准备。但一瞬间,我下意识地出手一挡,“嘣”地打飞了来球。就这一下,张教练非要我不可了!

后来进了天津队,我问他为什么要突如其来传那个球,他说:“我想看看你下意识的反应能力,这是运动员最重要的素质!你那么大个儿,要是那个球打在你胸脯上,我肯定就不要你了。”

天津是近代中国篮球的发源地之一,解放前就有许多球队。张教练是“紫外线”球队的前锋,机变神速,令任何对手都怵头。上世纪五十年代后他担任天津队教练,不少弟子后来进了国家队。他很欣赏日本的“大松博文训练法”,即超强度训练法,同时又极力强调“要用脑袋打球”。这一点,我的体会又深又有趣。

记得一次是和山东队比赛。对方有个后卫,个子小,非常机灵。他善于用“阴招”。当你抢篮板球时,他就悄悄用手指夹住你的短裤边儿,这就能制住你了,让你不敢弹跳。就这样,我好几次被他这个小个子“摘了帽”,抢走了球。观众当然不知道我的“苦衷”,大声喊:“11号傻大个儿,下去!”张教练就把我换下来。

下来之后,我对张教练说:“这不怨我,他用手捏我裤子边儿,我怎么跳?”没想到张教练反而斥责我说:“你的脑袋呢?想办法去!什么时候有了办法,什么时候再上场。”

人的聪明一半是给逼出来的。很快,我就有了办法。我跑到游泳队借了条游泳裤,黑色的,很紧。我把这游泳裤穿上,外边再套上运动短裤,并且故意将腰带弄松。上场之后,我不但不躲避那小个子,反而去靠近他,紧贴他,终于在抢篮板球时,他又用手指夹住我裤边,我猛地向上一蹿,短裤被他一直拉到脚脖子上。全场先是一惊,随即大笑,那小个子自然被罚下了。

比赛后,张教练说:“我早看到他扯你短裤了,我换下你,就是让你想办法。打球主要是用脑袋。有人说,咱们是体力劳动者,其实咱们也是脑力劳动者。”

尽管后来我离开了体坛,走上文坛,

但他的那些话语,那些思想与智慧,是不能忘记的。体育本身给予了我们无限的人生启示;体育生涯也使我受益终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智。

作者为全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