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孙中山与中国红十字运动

2006-01-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池子华 我有话说
红十字运动导源于西方。1863年2月9日,“红十字运动之父”亨利・杜南促成“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1880年改称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瑞士日内瓦的成立,标志着红十字的诞生。次年在日内瓦召开有12国全权代表参加的外交会议,签署了《1864年8月22日改善战地陆军伤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红十字运动由此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当红十字运动在西方兴起之时,中国社会还处在半封闭状态,直到19世纪80年代末,红十字才走近中国,当时英国医生梅威令在华组织红十字医疗队,要求赴军营效力,被天津地方官拒绝。看来,没有舆论准备,没有启蒙宣传,红十字运动不可能迅即被中国人所接纳。补上启蒙宣传这一课,不可或缺。有识之士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其中,孙中山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功不可没。

孙中山在中国红十字启蒙运动中的贡献,主要是翻译出版《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一书,这是孙中山先生惟一的一部译作。1896年,伦敦蒙难获释后的孙中山,利用英国图书馆、博物馆便利的条件,博览群书,寻求救国之方。这年冬天,他与伦敦红十字会的柯士宾医生“往游英君主云塞行宫,得观御跸之盛”。其间,柯士宾告之,他著有《救伤第一法》一书,已译有法、德、意、日四国文字,希望孙中山将该书译成中文,一方面“以呈君主,为祝六十年登极庆典之献”,另一方面“其有裨于寄英宇下之华民,良非浅鲜”。(孙中山:《〈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译序》,《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8页)孙中山欣然接受柯士宾的请求,很快译毕,次年春夏间由伦敦红十字会出版。

《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此书之旨,乃示各人略知救伤之法,俾遇意外之事可即行设法施救,而补伤之人由此可保性命于危急之顷,并解痛楚于医者未至之时”,它是一本教材,所述内容为“通行之知识”,即红十字会员必须掌握的现场、初级救护的基本方法、技能。全书共六章,图文并茂,言简意赅,剖析精当,被孙中山誉为“济世之金针,救人之要术”。这本译著虽在海外出版,但在国内具有相当反响,1904年3月5日《申报》社论就评论说,“孙文所译《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亦颇有用。”(《中国宜入红十字会说》,《申报》1904年3月5日)这说明这部译著在1904年3月以前就已传入国内,对红十字在中国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1904年3月10日,中国红十字会在上海诞生。

中国红十字会自诞生后,救死扶伤,扶危济困,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特别是在辛亥革命中,中国红十字会因救伤瘗亡功勋卓著而声震遐迩,举世瞩目。中华民国成立后,为争取新政当局“立案”,1912年2月中旬中国红十字会致电“北京临时政府袁及孙大总统、黎副总统”,吁请“维持保护”。孙中山表示大力支持,2月23日,他特电黎元洪,嘱“准予立案”,并对红十字会救伤葬亡功德高度赞扬,电文说:“查民国军兴以来,各战地将士赴义捐躯,伤亡不鲜,均赖红十字会救护、掩埋,善功所及,非特鄂省一役而已,文实德之。兹接电示,以该会前在武汉设立临时病院,救伤掩亡,厥功尤伟。复经日本有贺氏修改会章,已得万国红十字会公认,嘱予立案等因。该会热心毅力,诚不可无表彰之处,应即令由内务部准予立案,以昭奖劝”。(《复黎元洪电》,《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25页)2月28日,内务部正式为中国红十字会办理了“立案”事宜。中国红十字运动在孙中山的直接关怀之下,平稳过渡,步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21年孙夫人宋庆龄组织番禺红十字会10余人组成救护队,随孙中山进行战事救护,并遵章加入中国红十字会,亲自担任南海、番禺、顺德分会联合会总裁。孙中山欣然为番禺红十字分会题写“博爱”二字,以示表彰。这个题词载入红会史册,并成为中国红十字运动中恒久发挥作用的精神动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