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学发展观:引领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

2006-01-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亚彬 我有话说
我们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指导并且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阶段,我们党总是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实现理论创新。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时刻,面对不断

深化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在科学回答“什么叫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的过程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为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了科学指南。

2003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经济社会进入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既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又有各种风险;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在我们面前,摆着两种前途:一种是继续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另一种是徘徊不前,贫富悬殊、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的、时代的高度,在全面把握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分析如何更好地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任务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和发展目的的认识,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继承丰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是我们党对发展问题认识的最新成果。能否抓住机遇,又快又好地发展,取决于我们是否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在深刻总结我国长期发展实践经验的同时,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经验并科学审视国际形势变化趋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也是我们对发展规律的探索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现代化建设,有成功的经验,也有遭受曲折的教训。特别是抗击非典的实践给了我们深刻的教益,正如温家宝总理指出的,“通过抗击非典型肺炎这场斗争,我们得到了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要注意协调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就如同一个人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一样,一定会跌跤的。”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对发展的认识经历了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注重社会发展的变化。这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实现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目标,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意。科学发展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实现。没有社会的和谐,科学发展不仅不可能实现,即便实现了也将失去意义。

从世界范围看,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的时期是社会矛盾容易激化,社会发展容易出现反复的时期。对此,我们不可不深察。党的十六大提出使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讲话深刻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为我们正确认识和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发展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和其他方面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不仅要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而且要适应社会的深刻变化,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提出使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完善。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理论的来源在实践,理论的生命在指导实践。“十五”期间,特别是近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针对经济加快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抑制了经济运行中不稳定因素,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大起大落。“十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8%左右。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增长方式也加快转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之间协调共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日趋协调;从东部新跨越到中部崛起,从西部大开发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自主创新、科技进步,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治理生态、节约资源的实践如火如荼。党和政府从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广大人民群众切切实实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社会更加和谐。以人为本、社会和谐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这一切表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转向科学发展的轨道。

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

“十五”的辉煌已成过去。我们又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仍然是“十一五”期间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就一定能够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就一定能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编辑点评

 

辉煌"十五"

我们党一贯重视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过程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仅取得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巨大成就,而且在理论创新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果。这就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这篇报道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的背景、基本内涵及其理论创新意义,特别是其已经为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性,并且告诉人们,在“十一五”期间,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才能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