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记忆浅层底下

2006-01-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冯天瑜 我有话说

少时的生活大多已经淡忘,而忆念中也还保存某些吉光片羽,例如,协助父亲整理字幅一类的细节便不时在记忆的浅层底下闪现,其情景往往鲜明如昨。

先父冯永轩(1897―1979)是清华国学研究院一期生,师从梁

启超(1873―1929)、王国维(1877―1927)。自第二期就任研究院导师的陈寅恪(1890―1968)后来戏谓,清华国学研究院诸生是“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南海圣人”指康有为(康氏广东南海人,以孔圣人后继自况,故称),梁启超是康有为门生,清华研究院诸生当然可以说是康氏的“再传弟子”;王国维是末代皇帝宣统师傅,故研究院诸生恰与前清逊帝同门。事隔多年,父亲曾笑议陈寅恪先生此一妙语,我少时听来,幌然觉得历史人物并不遥远,其音容笑貌若在目前。

这两字幅(右图)系父亲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毕业前夕,梁、王二师题赠,上款皆为“永轩仁弟”。生敬师如父,师爱生若弟,这是老辈学人间的传统。梁先生条幅落款“梁启超”,两印章,上为“新会梁启超印”,下为“任公四十五岁之后所作”。梁氏四十五岁(1916年)以后告别北洋政界、步入学坛,这正是他成就一代国学大师的岁月。梁氏治此闲章,大约为着表述人生的一个转折。五十岁以后,梁氏应聘清华国学研究院,其及门弟子后来多为人文学诸学科大家。执教清华间,梁氏有一雅好:集句成佳联。1924年,梁夫人李端蕙卧病半载,终于辞世。梁先生于病榻旁排遣忧愁之一法,便是阅览《宋六十名家词》等词集,又信手摘妙句作对,竟集成二三百副。1926年梁先生赠冯永轩条幅,当为其中之一。梁先生素不以书家自许,而其字结体介于隶楷,平实中见情致,娟秀而凝重,所集词句,意境清远,一如梁先生的放达性格。

父亲就学清华研究院时,选题《诸史中外国传研究》,毕业论文《匈奴史》,作指导的是王国维先生。清乾隆以下,边疆史地及民族研究渐兴,显示出一统帝国的壮阔气象,而晚清国防危机日迫,此学更极一时之盛,此为治学者忧国心切的表征。王先生亦多有相关论著,收入《观堂集林》的便有《西胡孝》、《西域井渠》、《萌古孝》、《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序》等。父亲得王先生耳提面命,终生致力西北史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父亲先赴新疆工作、后任西北大学教授,又著《西北史地论丛》,皆为着完成王先生早年指导的此一课题。父亲对王国维先生的教诲念念在兹,一直保存着王氏为其手撰的书单(图一)。书单左侧,草“康居悦般保塞之民冉闵杀匈奴”等短语,显然系当年师生对话时,王氏在书单后面信笔所写,以说明讲述要步。父亲珍藏此一书单数十年,并在右首楷书:“王静安师墨迹在清华读书时王师所开书目”,又加盖印章“冯德清字永轩”,深蕴珍惜之意。父亲1979年辞世后,我在一本旧籍中发现夹着的这一书单,同时发现的还有一纸启事(图二),文曰:敬启者本院教授王静安先生于六月二日赴颐和园投昆明湖自尽同学殊深哀悼(遗书及详情见另纸)兹拟于最近期间在清华园开会追悼台端如有挽联哀词等件即希赐寄本院刘子植君收转不胜盼切专此敬候台祺研究院同学会启六月七日

王国维先生1927年6月2日自沉颐和园昆明湖,学界震悼。其时父亲已从清华研究院毕业,回武汉教书,启事为清华在读的研究院二、三期生所拟并邮寄。这份启事父亲收藏数十年,其间历经了抗日战争、反右、“文革”等种种厄难而终得保全,这是父亲敬师的精诚所致,也是王先生的灵明之佑。今日捧读,不胜历史沧桑之慨!

(图一)

(图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