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发挥高校综合优势 扎实推进自主创新

2006-01-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顾秉林 陈希 我有话说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我国的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负有重要的使命。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指出,“高等院校,特别是重点高等院校,应当是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军,这一点要定下来,它们有这个能力,有这方面的人才”,“朝这

个方向走,我们的科学事业的发展就可以快一些”。进入新世纪,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已成为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生力军。近年来,在国家科技奖励中,大学获奖数超过一半;在全国被SCI收录的科技论文中,由高校发表的占70%以上,20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所发表的就占了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这说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科技发展中有着明显的优势。优势从何而来呢?首先由于高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特点,最具创造力的优秀青年学生与有丰厚学术积累的优秀教师结合在一起,是萌发科学创新的重要条件,也是众多诺贝尔奖出在大学的原因之一。二是由于高校特有的学科综合优势,没有任何一种科研单位能够像高校这样能够把众多的学科紧密汇集在一起,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大学成为创新的摇篮。三是由于高校特有的开放性,它从来就是国际交流的窗口,而且与社会多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高校是为社会发展输送人才,而毕业生本身就是科学、技术、文化最好的传播者。同时,高校还通过人员培训、合作研发、成果转化等多种途径为社会服务。高校的这些特征使其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极具活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清华大学科技创新的实践与认识

作为我国研究型大学之一,清华大学致力于科技创新,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作贡献。我们的体会是: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调整学科和科研重点

清华大学始终面向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不断调整科研方向。近年来,学校突破传统的学科结构,对信息、能源、环境、材料、生命科学、先进制造、航天航空、公共安全等学科进行了战略性布局调整,进行“学科群”的建设,催生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国家实验室的组建就是在信息领域进行的一次战略重组,它集成了我校在信息领域的5个重点实验室和3个工程中心,有力地促进了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无线传输、智能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创新研究,取得了重要创新成果。

为满足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清华大学大力推进能源和环境学科群的建设。学校瞄准核能新技术国际前沿,长期坚持团队攻关,自主研建的“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于2003年1月7日成功并网发电,这一具有独创性的国际领先成果写入了当年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目前,正在努力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模块化高温气冷堆氦气透平发电系统实验电站,以继续保持我国在这一高技术领域的世界先进地位。同时,我校在煤的清洁燃烧技术与燃煤污染控制、实用型氢燃料电池客车、超低能耗建筑和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等方面的创新,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了贡献。

为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我校组建了宇航技术研究中心,它所研制的“清华1号”、“纳星1号”卫星已经成功发射,显示了我校多学科集成的创新潜力。此外,我校正在积极开展国家应急平台建设和毒品爆炸物检测技术研究,力争在公共安全领域创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

立足世界科技前沿,着力原始创新

我校一直努力立足世界科技前沿,从国家需求中提炼科学问题,致力于原始创新。在杨振宁先生帮助下建立的“高等研究中心”,就是一个多学科综合的前沿基础研究高地。中心采用国际通行的评价办法,汇聚了如聂华桐、林家翘、姚期智、华泰立、张守晟、翁征宇、王晓云等一批来自国内外的优秀科学家,他们带领学生在凝聚态物理、理论生物学、计算科学等领域潜心钻研,取得了国际上有影响的进展。

我校设立专项基金引导和支持学科交叉与前沿探索。近些年,我们在蛋白质科学、高能天体物理、纳电子学、生物信息学等科学前沿领域,部署了基础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的创新成果。比如,饶子和为带头人的创新群体,与中科院合作,在结构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中取得了创新突破,在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蛋白质表达、蛋白质晶体结构解析、抗SARS病毒药物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重要成果。

结合经济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来,我校与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和60多个地级市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与国内企业建立联合研发机构近80个;去年承担的国内企业委托开发项目经费达5亿元。我校还通过建设大学科技园和地方研究院等形式与当地政府组成合作的研发机构,如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等,融入区域创新体系,为创新产学研结合的成果转化机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通过这些合作,学校不仅为企业提供了直接的技术支撑,每年还为企业培训数以千计的技术人员,并形成了大批的专利技术。2005年,我校申请发明专利74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400余项。

我校研制的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是面向国家需求进行多层面创新的一个范例,不仅形成了有近150项专利的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体系,还培养了一支以青年人为主的创新团队,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高技术产业化和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这一系统不仅满足了中国海关等领域的急需,而且在海外市场的占有率超过国外同类产品,为我国打造了一个世界高科技品牌。

清华大学与烟台麦得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国家抗肿瘤新药En-dostar从药物设计到制备技术都具有独创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作用于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血管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

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在国家创新体系的诸多要素中,人才是最根本、最活跃的要素。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实践。清华大学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经验和传统就是“真刀真枪”做科研。我校累计主持“973”项目16项;“十五”期间承担“863”各类课题380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各类课题7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1300余项,国家部委课题近400多项;在研的国际合作项目近500项,企业合作项目近3000项。这些科技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新实践舞台,为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和爱国奉献精神的重要载体。科技创新实践,也是建设师资队伍,吸引和汇聚优秀人才的平台。

在清华,我们提倡名师上讲台,激励学生的创新激情;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引导学生尽早参加科研实践;设立博士生创新基金,资助学生独立选题自主创新;鼓励师生面向国家需求参加社会实践,也积极支持学生参加国际科技交流。在清华,广大学生和教师共同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他们不仅是高水平科技论文的主要作者,也是专利发明群体的重要成员。在亲身参与科技创新实践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召唤和自身的责任,2005年就有1400多名毕业生选择到国家重点单位和重点建设地区就业,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的生力军。

贯彻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给清华大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坚持“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担当起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大使命,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作出更大的贡献。(作者顾秉林系清华大学校长、陈希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