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化危为机 共创和谐

2006-01-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华社记者 孙承斌 张旭东 田雨 顾瑞珍 我有话说

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不断应对挑战、战胜危机的历史。

近年来,地震、水旱灾害、非典型肺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一系列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考验着党和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政府上下联动、有效应对,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渡难关,许多突发公共事件得

以较好处置,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

新年伊始,国务院公开发布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面对危难,我们从此更加沉着……

编制应急预案,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举措

危机,无处不在。有没有危机意识,能不能有效应对危机,是检验一个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六大告诫全党:一定要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反复强调: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永不自满,永不懈怠。

强烈的忧患意识,源自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分析与正确判断。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强调,“十一五”时期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环境。我们要牢牢把握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我们这个民族在历史上灾难太深重了,这就培育了我们的忧患意识、生存意志和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愿望。我们这个国家太大,问题太多、太复杂,这就要求我们这个民族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定信心、永远奋斗。”2005年两会上会见中外记者时,温家宝总理一番话语,表达了党和人民共同的心愿和决心。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发展机遇增多,但面临的挑战也在增加。重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重大疫情传播范围扩大,能源资源紧缺和生态环境恶化,事故灾难接连不断。全面、正确认识和妥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关键时期。这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事故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领域暴露的问题日益突出,我国也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切实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提高行政能力的迫切要求。

历史不会忘记2003年的那个春天――

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疫情,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疫情初发阶段,应急准备不充分,信息渠道不畅通,暴露出我国在处置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方面机制的缺陷。面对疫情,党中央、国务院采取果断措施,紧急出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带领全国人民沉着冷静,科学应对,防治非典的被动局面逐步得到扭转。

“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非典疫情,让我们付出了不少代价,也给了我们深刻的警示和启迪,让我们切实认识到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应急管理的极端重要性。

2003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我国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处理和管理危机能力不强;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和能力。我们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等中央领导同志也深入各地调研,对加快建设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作出重要批示。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一年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全国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

――国务院在安排2004年工作时,把加快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作为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作出了部署;

――2003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成立应急预案工作小组;

――2004年1月,召开了国务院各部门、各单位制定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工作会议;

――2005年1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2005年2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并原则同意国务院关于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报告;

――2005年2月底,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情况;

――2005年4月,国务院作出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决定;

――2005年5至6月,国务院印发四大类25件专项应急预案,80件部门预案和省级总体应急预案也相继发布;

……至此,我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形成。

以人为本,科学决策,在处置各种危机的实践中,党和政府应急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我们的政府是人民政府,根本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侵害、减少损失。

人们不会忘记,在防治非典的那些日子里,哪里最危险,哪里疫情最严重,哪里就出现中央领导同志的身影……

正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将防治非典列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防治非典工作才取得最终胜利。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和坚强领导,使我们一次又一次战胜各种灾害事故,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平稳度过一次又一次危机。

非典过后的2003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说:“我们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团结一致,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采取坚决果断的措施,组织动员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依靠科学、抗击非典,终于有效遏制了疫情。我们取得了防治非典工作的阶段性重大胜利。”

针对煤矿重特大安全事故多发的严峻局面,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专题会议多次研究,部署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出必须坚持标本兼治,要从健全法律法规、改革体制机制、完善经济政策、增加安全投入、严格责任管理着眼,建立源头治本、政策治本的长效机制。2005年9月3日,国务院及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并要求严查矿难背后的腐败问题。

2005年11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哈尔滨察看松花江水体污染情况,他要求,沿江地方各级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对松花江水体污染事件一定要高度重视,周密细致地做好工作。切实做好水污染的善后工作。对污水流过的地方要进行环境质量评估,采取措施彻底清除污染物,不留隐患。要及早研究解决水体污染可能对江水造成的影响,研究治污的根本之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中央和地方狠抓应急管理,整合各类应急救援力量和资源,事故抢险救灾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

2004年11月16日,大连海运公司所属客滚船“辽海”轮在驶往大连港途中失火,船上340名旅客船员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交通部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海上应急预案,一方面组织协调有关船舶参与援救,另一方面运用中国海事电视监控系统、海事卫星系统等高科技手段,有效实施应急预案,组织指挥现场救助工作,不仅及时撤离了遇险船上的所有旅客、船员,而且还采取封舱、喷射泡沫等措施灭火,保住了船舶,避免了沉船事故的发生。

2005年秋冬,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再次降临。相比2004年开春那场禽流感,这一次事态更严重、情况更紧急。短短一个月时间,内蒙古、安徽、湖南、辽宁和湖北等地先后发生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更为严重的是,在部分地区出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的病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及时公布实施了《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建立起“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指挥有力、控制有效”的应急机制,严格执行重大动物疫情报告制度,加强新型高效疫苗研制工作,努力控制禽流感疫情扩散范围,把严防禽流感对人的传播作为防控工作的重点。农业、卫生等部门建立了完善的合作机制。相关地区应急机制纷纷启动。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已有31个疫区解除封锁。

连续几年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仅沉着应对和处置了一系列国内突发公共事件,还在印度洋海啸、南亚大地震后,启动了对外人道主义紧急救援应急机制,派出国际救援队,为受灾国家提供人道主义紧急救援工作……中国政府应对各类危机的经验日臻成熟。

应对危机,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应急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各项工作全面落到实处

加强应急管理,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充分体现,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如今,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形成,这凝结着多年来党和国家在执政治国实践中应对各类危机成功经验和智慧。一旦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各级政府将根据预案,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及时启动相关应急机制,确保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稳定。

应急预案的发布和实施,使我们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有了总的行动纲要和有效的处置原则。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的机制、体制和法制,把各项应急预案全面落到实处,还需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国务院领导同志指出:“花一分力气抓预案的制定,就要花十分力气抓落实。”

“基层扎实,坚如磐石”。应急预案的落实,关键在抓基层,抓重点,抓薄弱环节,抓组织落实。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发布后,我们还有很多事情和工作要做:

――重点抓好基层和重点部位的预案建设,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应急管理要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还要重点抓好医院、供水、供气等生命线工程以及能源、运输等重点部门。

――做好预防工作,必须关口前移、重心下移。要做好风险调查、隐患分析;结合实际对各类应急资源进行普查;将应急能力建设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相结合,并纳入“十一五”规划通盘考虑。

――按照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本着立足现实、充实加强、细化职责、重在建设的方针,充实应急管理机构。努力实现政府应急管理职责、机构、编制的科学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加强平战结合的应急队伍建设,逐步整合现有各类专业救援力量,形成统一高效的专业应急救援体系。

――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建设中要统一领导、统筹规划,注重内容、讲求实效。

――制定统一的培训规划,编写培训教材,建立多元化的培训课程体系。要精心组织演练,注重实效。

――高度重视利用科技力量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战略规划,在相关领域开展基础性和应急性研究。同时,要建立专家库,完善公共安全学科建设,大力培养我国公共安全科技人才,全面提高科技应急水平。

――加强对各级应急预案和应急救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宣传和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提高公众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

……

“居安思危,思而有备,有备无患”。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是检验我们执政能力的试金石,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面对各种危机和挑战,我们将会经受考验,也必将大有作为。(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