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振兴到强盛的必由之路

2006-01-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金振蓉 我有话说
胡锦涛总书记在1月9日开幕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围绕着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近两日来与会代表进行了热烈讨论,形成了一些共识。

何为“创新型国家”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

化的道路。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一些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还有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

据介绍,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此外,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数量的绝大多数。

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根据有关研究报告,2004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入关键阶段之际,根据特定的国情和需求,我国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为何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近几十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的综合实力发生了戏剧性的变迁,许多原本并不起眼的国家、地区迅速崛起,他们原来的国力并不雄厚、资源也不丰富、科技也不发达,而由于有了运行良好的国家创新体系,却能在全球化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如韩国、芬兰和爱尔兰等。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调整发展战略,制订行动计划,以提升在国际竞争中的能力和效率。

从现在到2020年,我国处于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国际经验表明,处于这一经济发展转型期的国家可能出现两种发展前景,一种是重视自主技术创新,建立适应的国家创新体系,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进步,如日本、韩国;一种是满足于技术引进的短平快、拼资源、拼劳力和资本依赖,不重视自主技术创新,导致经济竞争力徘徊不前。

国际经验警示我们,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决定着我国的发展前景与未来命运。为此,必须从国家层次上整合创新资源,进行组织与制度的创新,加快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这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说,尽管中国在过去20多年里创造了年均9%的高速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主要是建立在投资增长和资源消耗的基础之上,不仅获利菲薄,而且消耗巨大,付出了很高的环境成本,难以为继。

要改变这种状况,任务极为艰巨。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依靠科技的强大支撑。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不仅要认真选择技术,更要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设计高效的、激励创新的组织和制度。在下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国是争取成为以廉价劳动力为主的世界制造车间,还是成为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世界制造工厂,或是成为以我为主、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制造中心,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技术路径和制度的选择。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路径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参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战略研究的马俊如指出,我们深切感到必须把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战略重点,把增强企业自身的人才集聚和创新能力作为当务之急,重中之重。首先,要建立一个能有效整合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源,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有效结合,迅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政策体系与组织架构。其次,我们提出了中国各类企业凭借技术创新与市场竞争增强竞争力的实现路径。一方面,培养出一批成长型大企业,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航母”;另一方面,把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重大战略,使之成为技术创新中最富有活力的生力军,在大浪淘沙的市场竞争中迅速成长起来。

参加全国科技大会的代表,纷纷表示,面对大好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我们不仅需要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还需要创新立国战略。创新是立国之本,技术创新是强国之路,科学创新是不竭之源。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仅决定着中国的现在,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这是中华民族从振兴走向强盛的必由之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