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全“心”教育铸人才

2006-01-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史秀莲 我有话说

近日,在江苏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江科大)的学生中兴起了一股写家书的热潮,给父母介绍自己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成为了他们的必修课。是什么让这些大学生放弃网络、电话等便捷的联络方式,而改用传统的书信来填补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江苏科技大学全心为学生营造的温馨校园氛围给出了答案。

深入生活用心交流

在江科大,一直有这样一种传统:学校上至校领导,下至辅导员,一有空就主动深入教室、宿舍听取学生的心声,为他们解除难题。

在该校有个趣闻:一位新生在宿舍里看到两个衣着朴素的中年人在和同学聊天,以为是同学的亲人,便调侃说他们这么不放心,太溺爱孩子了。一阵哄笑之后,这位学生才知道这两位是学校的党委书记姜建中和校长吴立人。而辅导员杨敏在了解到一位学生沉湎于网络不能自拔时,他就通过网络和学生谈话,给他提建议,讲述发人深省的故事。如今这位学生已经一跃成为班上的佼佼者。对待学生学习非常严厉而被学生们戏称为“神捕”的苏教授,在生活中却经常带着鸡汤去看望生病的学生。

这样温馨的氛围使得学生们也逐步产生了对学校、老师的留恋之情。一位名叫高雷的学生,虽然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生,却因为舍不得自己敬重的老师而放弃了这一机会,保研本校。高雷说起现任的导师杨松林时,一脸的自豪:“杨教授是我最佩服的老师,哪怕在我故意刁难的学术问题上,他的回答都无懈可击。”

设想周到贴心服务

“想学生之所想,忧家长之所忧”是江科大对待学生和家长的宗旨。在新生报到之前,学校就提前召开“迎新准备工作会议”,具体讨论学生的安全接送、合理住宿等问题。食堂也提前制定供应预案,准备多项应急措施。考虑到部分学生家境贫困,学校对学生的生活用品采取自愿购买的形式,并为他们提供实用性较强的旧物品,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针对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江科大有他们独特的培养“高招”。学校学工处的负责人这样介绍:“在我们学校没有‘贫困生’的说法,因为这种说法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校要做的是让每个孩子不因经济问题而辍学。”为此,学校为新生开辟了“绿色通道”,在新生报到时就为他们解决费用的后顾之忧。同时,学校还设有校长奖学金,各个基层还成立了党员爱心基金等。据初步统计,学校给家境贫困的学生提供了600多个勤工俭学岗位,去年累计发放勤工助学金60余万元。一位连云港的学生因父母都患有癌症,生活一直很艰苦。学校得知这一情况后,号召全体师生捐款,并减免他的学费,给他定额的生活补助,让他充分感受到了学校的温暖。此外,学校还积极帮助学生申请助学贷款,设立“风险金”替因突发情况而无法在预期内还清贷款的学生垫付。

正因为这样周到的服务和全方位的考虑,学校成了学生心目中“温暖的家”。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告诉我们:“真的很留恋这里的老师和同学,学校早已成了我第二个家,不管走到哪里,我都会牵挂这个家。”

成人为先倾心培养

多年来,江科大一直把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先成人,再成才。

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学校适时开展专业介绍、就业辅导等讲座,对一些处于迷惘状态的学生进行疏导,健全他们的人格。学校的“大学生心理教育中心”始终向学生敞开大门,心理学教师用谈心等方式解除学生的心理问题,教会他们人际交往、情感交流等方面的艺术,该中心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开往心灵深处的地铁”。

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江科大善于用学生身边的事来教导学生,让他们从中得到启示,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日前,一场主题为“一封大三学子的信”的活动正在江科大开展得如火如荼。据学校有关负责人介绍,该活动的由头是一个学生给父母写了一封忏悔信,他父母给学校的公开回信让很多学生看到了父母的艰辛,引发了他们对大学生活的强烈反思。一个学生在《家书》征文中写到:“平时最多也就给家里挂个电话报平安,但自从学校让我们给家里写信以来,我才知道父母想要的是什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