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哲学社会科学是软实力的核心要素

2006-01-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杨圣敏 我有话说

决定综合国力的因素分为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两部分,即硬实力与软实力。总体来说,以资源、经济、科技、军事为主的硬实力是有形的国力;而国内各民族的凝聚力、精神面貌、思维能力与认识水平、社会稳定性、国家动员能力、政治社会体系、教育、外交影响力等因素属于软实力。软实力决定了硬实力的有效发挥程度。

历史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软实力也会对国家的兴衰起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前苏联与美国冷战了半个世纪,最终败下阵来。究其原因,苏联主要并不是败在硬实力,即军事、科技、经济等方面的竞争上,而主要是败在了软实力的竞争上,是国内的民族、社会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问题断送了苏联,是由于当时的苏联社会,特别是当政者对这些属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缺乏准确的判断和认识,没有解决和处理好这些问题,才断送了苏联的政权。

古代的中国曾经长期是世界级的强国。但17世纪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欧洲在社会制度和观念上已走到了中国的前头,因此史学界多数学者认为,中国自明代开始落后于欧洲,首先并不是经济实力的落后,而是社会制度、社会观念的落后。明代的中国,故步自封于封建制度与观念之中,社会创新能力已明显落后于欧洲,最终导致了200年后在鸦片战争中的惨败。可见,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对国家民族之重要。

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自新时期以来,中国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思维,改革开放,才获得了高速的发展,缩小了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

我本人作为民族学学科的一位教员和研究人员,回顾中国民族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也深感自我创新能力对于学科发展之决定性作用。中国的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学科是一个舶来品,20世纪初期自西方传进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民族学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出国留学、翻译介绍西方经典著作、在中国的大学中开设相关课程等发展阶段。至今,中国已有几十所高校设立了民族学与人类学专业,其中约20所高校建立了该专业的院、系和研究所。在中国的高校中已经建立了该专业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流动站等完整的教学和科研体系。中国的学者们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在该专业的研究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且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我们也很清楚,在我们的课堂上和研究中,我们所讲解介绍和使用的理论和方法很多都出自西方学者之手。

几十年来,尽管我们在民族学中国化方面作了很多努力并且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我们必须在今后的学科建设中以提高自我创新能力和研究质量为重点,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国民族学学科的学术地位。

冷战结束以后,民族冲突已成为世界各种冲突的最主要形式,正确认识、对待和解决民族与宗教问题,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各民族的发展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民族意识与国家认同、反对民族分裂等方面问题,都是民族学研究中需要重点给以说明和解决的。中国的民族学学者,必须在调查研究中国各民族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归纳和创新适应于中国社会的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不断提高研究质量,才可能建立起在国际学术界较高的地位并为国家和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