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下岗后,她“编织”人生

2006-01-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冯蕾 我有话说

开栏的话

当历史刚刚步入2006年的时候,全国人民都在以

不同形式回顾“十五”辉煌成就,展望“十一五”美好前景。“十五”期间,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回顾“十五”我们可以发现,国家各项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细节,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精神风貌的变化中。从今天起,本报特别推出“身边巨变话‘十五’”专栏,用发生在群众身边的生动事例,展现“十五”辉煌,展望“十一五”即将带给我们的美好明天。

在北京宣武区城南市场,有一处布置精美的小店。店里,腊梅争相绽放,牡丹国色天香,还有蝴蝶兰、非洲菊、美人蕉……这里的花是不会凋谢的,它们都是被一双巧手用金属丝线和一种丝网编制出来的。这双巧手的主人叫卢文俊,一位朴素的中年妇女。

2001年,38岁的卢文俊下了岗。为了生活,她在筑路工地开起了拉石车。路修好了,她又开始找新工作。后来,她洗过车、加工过手套。去年的一天,她在公园看见有人在卖手工编织包,她也想试试。于是,她找师傅请教,找课本琢磨。终于,她有了自己的摊位,生意也开始上门。一天,一位朋友带来一种手工艺品“丝网花”,卢文俊产生了兴趣,新的创业思路在脑海中萌生了。

为了做花,她报名参加了插花培训班。她说:“插花是门艺术,其中每种花的象征意义都不同,就是所谓‘花语’,把这种艺术运用到丝网花制作上来,可提高丝网花的品位。”为了做更多种类的花,她常去逛鲜花店,遇到特别喜欢的花,就买一支,拿回家研究花形儿,然后比照着做。“还记得卖出的第一盆花叫‘红红火火’,那是我儿子取的名儿。上面缀着五六百朵花儿,客人特别喜欢,我心里也高兴极了。后来客人越来越多,有时一天能卖出五六百元。”她高兴地说。

卢文俊编花的种类越来越多,手艺也日益精湛,许多下岗失业的妇女都到她这里拜师求艺。天气暖和时,卢文俊的小店外坐满了学编花的人们。卢文俊总是不厌其烦,直到教会她们。因摊位面积太小,接纳有限,当地的劳动保障部门为她协调增加了经营房间,一间变成两间,房租也由开始的每月800元优惠到600元。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卢文俊每周有两天去当地的社区、居委会义务为下岗失业人员讲解手工制作技巧和创业经验。她说:“我知道失业后的艰难,那是一种心慌的感觉,我想帮姐妹们从中走出来。”

不久前,卢文俊被评为“北京市宣武区百名创业带头人”。她是“十五”期间我国各地广泛开展就业再就业实践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我国自2002年开始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截至2005年11月,全国累计有1425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包括370万“4050”(女40岁、男50岁以上)就业困难人员。据估算,这1425万再就业人员中,实现自主创业的占到10%。这一比例目前还在逐步提高。未来我国将有更多优惠政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例如: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可向商业银行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扩大贷款规模。贷款贴息的范围也将从现行规定的19个微利项目逐步扩大。展望“十一五”,我们有理由相信,下岗失业人员一定能在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全社会的关爱中,在人生道路上闯出更加广阔的天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