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农村重在教育

2006-01-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林建宁 我有话说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实现乡风文明,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是关键。近几年来,我市按照“分清对象、因人施教、循序渐进、常抓不懈”的原则

,对加强农民教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加强农民教育,营造文明乡风,是历史发展进程的客观要求。一方面,农民渴望接受教育。过去,农民盼望的是风调雨顺、丰衣足食。近几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农村政策,农民群众的收入有了较大增长,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他们盼望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培训,及时掌握最新的惠农政策、致富信息和致富技术;盼望参与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得到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食粮”。另一方面,农民需要不断的教育。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农民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他们在求富、求知、求美、求乐的同时,一些群众中出现了信仰危机、公德缺失、价值观念差异、是非观念模糊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不及时加以解决,农村的一些优良传统会逐渐弱化,不但影响到乡风民俗,而且会影响到农村发展稳定的大局。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民教育,形成文明向上的乡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精神动力。

教育农民形成文明乡风,首先应站在农民的立场上想农民之所想,号准农民的思想脉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成分也日益分化,出现了在家种地、企业上班、外出务工、个体经商、创办企业等各种不同群体,农民的思想意识和整体素质也出现了较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对农民进行教育既不能畏难发愁、无所适从,也不能搞“一刀切”,应当既考虑共性因素,又考虑个性因素,将身份各式各样的农民进行合理归类,区别对待,因情施教。按照这一思路,我们将教育对象分为普通农民、农民骨干、农村党员干部三个层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确保三个层面的农民既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等“公共科目”教育,又接受党员先进性教育、科技知识教育、就业技能培训等“专业科目”教育。

――着眼于提高农民劳动技能,抓好普通农民的教育。“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乡风文明的基础。对普通农民群体,一方面,我们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传承美德,破除迷信,以“小家”的和谐构筑“大家”的和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摆脱小农意识,增强家国意识和集体观念,做到顾“小家”,更要顾“大家”;另一方面,重点加强种植和养殖等实用技术的教育培训,引导他们推广新品种,运用新技术,不断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劳动效率,促进丰产增收。

――着眼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农民骨干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农村中出现了一批发展个体经济、创办民营企业率先富裕起来的农民骨干,在农村政治、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这部分农民骨干,一方面,应着重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教育他们继承发扬诚信、勤劳、实干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握市场经济规律,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发家致富,始终走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沿;另一方面,教育他们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致富思源,回报社会,为家乡建设和群众富裕多做贡献。

――着眼于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强化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农村党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农村党员是贯彻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对农村党员干部,一方面,应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着重加强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增强农村干部党员的政治意识、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和法制意识;另一方面,加强市场经济知识培训,不断增强农村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本领,使他们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工作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农村教育不但要经常化,而且要方式多样化,始终围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开展教育,做到手把手、面对面、心连心。要努力克服三种倾向:一是调子太高,把道理讲空了、讲偏了,不切实际;二是口气太大,理不在点子上,话不在心坎上,农民不入耳;三是搞一刀切,对干部和农民的教育方式一个样,农民不适应。

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四种教育方式:一是榜样教育。工作中,我们提出了党员干部“在家里孝敬父母,善待亲人;在社会上团结互助,遵纪守法;在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要求,市镇干部做村干部的榜样,村干部做农村党员的榜样,农村党员做农民群众的榜样,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二是娱乐教育。对农民教育不能“空对空”,需要通过文化娱乐活动等载体,实现寓教于乐。近几年来,我们加强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建成村庄文化大院650个,基层图书馆155个;三是培训教育。我们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常年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实用科技、法律法规、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培训教育。开通了“小康网”和“农村科技服务热线”,开设了“农民奔小康空中学院”、“法制时空”电视专栏,每年接受、解答农民咨询8万余次;四是感受教育。让群众亲身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和变化,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目的。近年来,我们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大投入力度,构建了农村水、路、电、林、信息、教育、卫生、保障“八大网络”。全市五年开工水利工程5000多项,扩大改善灌溉面积20多万亩,增加蓄水7000多万方,有88%的农民吃上了自来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营造文明乡风,关键在教育。只要分清对象、因人施教,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农民教育就会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通过抓农民教育,我市农民讲文明礼貌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依靠科学致富的多了,信奉封建迷信的少了;献计献策管理村务的多了,勾心斗角上访告状的少了;主动学知识的多了,不务正业的少了。全市社会风气健康文明,经济发展迅速,人民安居乐业。(作者系中共山东省莱州市市委书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