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搞活农村,从重建农村合作开始

2006-01-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大斌 我有话说

这又是一部有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书。

我在新华社搞了不少年农村报道,前几年我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之后,才有可能集中精力,学习并尝试着手研究过去多年来一直关注着的中国当代农村、农业发展和

农民状况的有关问题。几年来,我比较系统广泛地搜罗、汇集、研读有关资料,尽可能地做一些实地考察,访问了若干重要事件的当事人或知情者。其初步成果是写出了三部书稿:《从合作化到公社化――中国农村“左”倾错误的发生和发展》、《大寨神话――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兴衰》、《告别“一大二公”――农村改革亲历记》(初版书名为《饥饿引发的变革》)。这三部书稿基本上包含了20世纪后半期,新中国建立以来的50年间,中国农村、农业发展历史的三个重要阶段。而这一本《重建合作》,并不在这个写作计划之内。

2002年夏天,写完上述三部书稿,了却了我多年来的一桩心愿,但仍没有放下我对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关切和思考。在全国农村普遍建立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改革第一阶段的任务――改革人民公社旧体制的任务完成了,但适应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新形势的新的经营体制并没有建立起来。虽然当时已经提出农村要建立一种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而且全国各地农村从上到下普遍以村(原大队或生产队)为单位建立起一大批农业生产合作社。但这些靠行政命令而不是农民自愿建立的“合作社”,多是有名无实,根本担当不起所谓“统”的任务。实际上,80年代初农村第一阶段改革完成时,中国农业实际上是千家万户农民各自为战的小规模生产经营。这与发展商品经济,建设现代化农业、农村的任务不相适应。特别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整体推进到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之后,农民分散的小规模生产经营的局限便进一步暴露出来。

2002年秋天,我到台州去作民营经济发展的考察。我第一次实地看到台州农村出现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是台州农民在发展专业化商品生产过程中,对农业经营体制的新创造。从这里我看到通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促进农村专业化规模化商品生产发展,从而改变弱势地位,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希望,看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新体制的曙光。这使我兴奋不已。我便倾注全力,从了解、剖析台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入手,开始了对在中国农村重建合作制这一重大课题的调研。

重建合作,这是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发展农业专业化商品生产所需要的新的经营体制,进而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四部书合在一起,便描述了半个世纪以来合作制在中国农村的兴衰及整个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历史的全貌。

近几年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总揽全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提高农民收入入手振兴农业。这些措施概括起来就是三个方面,六个字:少取、多予、搞活。

所谓“少取”,即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所谓“多予”,主要是国家和地方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援。2004年,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资有所增加,占年度总投资的20.3%。国家及地方对“三农”的投资总额达到2000亿元,是历年来最高的。

“少取”、“多予”这两项方针在2004年都有具体的落实。免除农业税加上对种粮农户的直接补贴及购置农机的补贴,这一年全国农民得到经济实惠达451亿元。这一年农民收入增加6.8%,是1997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但我以为,对“三农”问题切不可作过分乐观的估计。“少取”、“多予”两项方针的实行,2004年给农民带来451亿元的好处,但以农村8亿人口来算,每人只不过增收50多元!投资2000亿元,总量有了增加,但其中不少是属于还过去多年来的“欠账”,农业基础设施老化、科技研究推广体系残破,这些基础建设都需要大量投资。2000亿对人多、地广、面大的农村来说,仍是杯水车薪。

所以,我们在期望国家继续加大“少取”、“多予”力度的同时,更寄希望于第三个方面:“搞活”。搞活,就是要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深化改革(包括基层政权组织的精简高效为目标的改革),创新经营体制,破除各种压抑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障碍,理顺城乡、生产流通等各个方面的关系,保证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商品生产不断发展。这才是增强农业内部发展活力的根本措施。特别是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新体制,才能使农业内部焕发出旺盛的发展活力。有了内部的发展活力,再加上“少取”、“多予”的外部力量的支持,农业才有希望逐步改变弱势地位,走向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才可能实现。而要深化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当前最紧要的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台州和全国许多地方的实践经验都说明了这一点。这也是我写作这本书所要阐明的基本观点。

(本文为《重建合作》一书作者《后记》,有删节。)

《重建合作》

陈大斌著

新华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