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都市交通系统中的技术与文化

2006-01-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士林 我有话说
交通作为现代化大都市的重要问题之一,与城市社会的其他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联系,由此成为都市文化中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学术研究对象。近日,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与同济大学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研究中心在上海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了“大都市交通系统中的技术与文化”论坛。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院校的人
文学者,来自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院校的技术专家与管理学者以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从技术与人文、管理的角度思考都市交通问题及如何在交通问题上更科学地管理与决策。

有学者认为,在面对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时,城市的一般作法是偏重于从技术层面去探求解决之道。然而,在交通技术已然发挥到极限的当今,实际情况却是,拥挤的交通不是有所减轻或好转,而是越来越严重。对此一般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是认为这是由于技术的进步、技术所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因而寄希望于具有更高智能的交通运输模型被设计出来。二是正如一个已常识化的观点――技术不是万能的所昭示的那样,由于城市社会与结构本身的复杂性,它的任何一个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总是与城市社会的其他方面相互牵连在一起。对于城市交通也是如此,它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人的问题与文化的问题。城市交通不仅属于技术科学、工程科学的范围,在很多方面也是一个社会学、文化学的对象。因此,从都市文化研究的视角看,文化在城市交通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文化意识的自觉可以使我们充分认识到技术本身的局限性;现代文明素质与生活观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造成中国城市交通系统负荷沉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文化参与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城市交通的“人性化”内涵。文化研究的介入,无疑可以为技术专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提供一种更为复杂的、涉及到中国社会与文化许多方面的理性参照系。

与会者指出,当代大都市交通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不仅直接考验着都市中各种发达的现代化的交通技术与设施,也间接地测量出一个民族在都市生存中的现代技能与综合素质。最理想的方案无疑是,一方面通过技术进步在“硬件”上推动城市交通系统的“扩容”;另一方面则通过城市文明与市民文化的培养与发展,使主体在有限的物质空间中获得更多的解放与自由。这两方面的要求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如何在技术与文化之间建立更多的交流与对话机制,以便对大都市交通进行一种整体性的研究与探索。只有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共生、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的结构关系,使世界一流的设计技术与高水平的主体文化素质结合起来,才是当代国际化大都市交通问题得以在更高层次上获得解决的根本性途径。这也是需要工程技术专家、人文学者以及行政管理部门的决策者等一起来讨论、对话的原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