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逻辑学的2005年

2006-01-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波 我有话说

在目前的文化氛围下,逻辑学不是显学,在某种意义上已退居边缘,但逻辑学界的同仁仍在各自的领域内埋头工作,认真钻研,在2005年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与国际逻辑学界的交往日趋活跃,其研究逐渐与国际学术共同体接轨,并有不错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性学术刊物上发表。例如,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举办了“第四届(国际)逻辑与认知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是“从语言哲学、心智哲学与逻辑学及其认知基础的角度分析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和探讨逻辑的哲学基础”。鞠实儿与刘虎在《哲学逻辑杂志》(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vol:33,2004)上发表论文,基于国际逻辑学界对觉知逻辑研究的前沿成果,合作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将二维逻辑引入到觉知逻辑的研究中,由此可以灵活地刻画各种不同的觉知概念。2004-2005年,赵希顺连续在《计算机科学讲演录》(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vol.3075, vol.3542, vol.3569,vol.3569)和《数学和人工智能年鉴》(Annals of Mathematic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vol.43)上发表论文,研究量化布尔公式的系列问题,并与德国学者合作,首次提出量化布尔公式的模型的概念,创立了量化布尔公式的模型理论,建立了模型类与公式类之间的联系,分析了模型存在性问题的计算复杂性等;提出了子句极小公式,给出了判定这种公式的算法,研究了其复杂性。张羿从描述集合论的角度对无限群理论本身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研究,在发表无限群理论及力迫理论的基础上,对西方著名数学家、逻辑学家西蒙・托马斯、彼得・纽曼等人提出的关于极大余有限群与无限置换群共尾数的排序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将作为2006年世界数学家大会逻辑学特邀主讲,报告其研究成果。

二、认知逻辑已经成为国内逻辑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蔡曙山撰文指出,有必要建立认知逻辑的体系,其中包括哲学逻辑、语言逻辑、心理逻辑、文化与进化的逻辑、人工智能的逻辑、脑与神经系统的逻辑等。潘天群在《哲学研究》和《湖南科技大学学报》上撰文指出,主体的认知世界可以划分为信念世界、怀疑世界和无知世界,其中的元素是认知命题。这三个世界之间是不重叠的,并且它们构成一个认知世界全集。一个认知命题是真的,当且仅当它属于相应的认知世界之中。于是,怀疑逻辑、无知逻辑与信念逻辑构成三个相互独立的逻辑系统。他构建了一个初步的“怀疑逻辑”系统。李小五、刘壮虎探讨了主体认知活动的逻辑特性和认知的整个过程,刻画了这个过程中主体的目的、知识背景、认知活动和认知结果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相应的逻辑模型。

三、逻辑哲学也是国内逻辑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陈波撰文指出(《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演绎推理具有与归纳推理类似的认识论地位,演绎证成将面对一个与归纳证成类似的二难困境。对于证成一个逻辑系统而言,技术上的可靠性和完全性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还必须考虑它在认识论上是否正确或适当的问题,即逻辑系统内的形式论证是否充分、适当地反映、刻画了逻辑系统外的非形式论证。通过其所含逻辑常项的解释,逻辑系统与关于日常语言

和思维实践的经验发生十分间接的联系。不存在对演绎和逻辑系统的绝对证成,只存在对它们的相对证成。逻辑在原则上是可修正的,但让逻辑不受伤害始终是一个合理的策略。张建军撰文论述了开展广义逻辑悖论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阐释了“悖论度”、“悖境”、“悖境度”等新概念及其解题功能,通过对罗素-策梅罗-哈克解悖标准的研讨,表明了强辩证逻辑解悖诉求与弱辩证逻辑解悖诉求的根本差异,揭示了把握广义逻辑悖论研究的社会文化功能的基本途径。

四、批判性思维。上世纪70年代,美国兴起了“批判性思维”运动,批判性思维开始进入西方的大学课堂,目前已经占据了逻辑教学的几乎半壁江山。近几年,国内逻辑学界日益认识到批判性思维的价值,着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2005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武宏志、刘春杰主编的《批判性思维――以论证逻辑为工具》一书,试图以论证为中心来建构新型的逻辑教学体系。该教材的特点是:力图最大限度地接近人们的日常思维,筛选出传统逻辑的合适内容,并大量增加新颖的内容;以论证而不是以形式推理为核心;用对话的视角取代独白式的(真值函项的)视角;选用实际事例作为分析样本;强调在语篇而非语段或语句的层次上分析文本。这是国内在批判性思维方面的第一本有分量的著作。

五、自然语言逻辑。黄华新、陈宗明的《描述语用学》一书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主要特色在于:作者努力从认知和交际相结合的角度探讨语境、预设、辨谬、言语行为、会话含义、会话结构、交际图式等理论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力求更好地反映自然语言逻辑应用研究的时代特征;综合运用逻辑学、符号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问题,力图体现语言-逻辑研究的独特视角,以便比较准确地描写和解释日常的语用推理现象;尽量从鲜活的汉语语料中提取典型案例,从而使本书在自然语言逻辑与汉语语用分析的结合上更具特色。夏年喜发表两篇论文,探讨了与DRS(话语表征结构)、DRT(话语表征理论)、蒙太格语法、自然语言逻辑处理等等相关的问题。

六、归纳逻辑和法律逻辑研究。熊立文发表两篇论文,分别评述贝叶斯决策理论和信念修正的AGM理论。何向东撰文讨论了归纳逻辑与科学创新的关系。梁庆寅探讨了法律实践中论证的作用,研究了基于目的的法律论证的三种类型。熊明辉在《美中法律评论》和《法律逻辑研究》上撰文,讨论了法律论证的逻辑基础问题,并在非单调推理基础上从非形式逻辑和语用论辩术角度探讨了法律论证的逻辑模型。

七、逻辑新锐表现亮眼。逻辑学界近些年培养的一批博士、硕士,正在各自的岗位上作为一支重要力量迅速崛起。例如,余俊伟的《道义逻辑研究》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详细地分析了导致各种道义悖论产生的原因,并以逻辑学家为消除道义悖论所使用的方法为线索,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逻辑学家所做的相关工作,其中包括作者本人运用弗协调逻辑试图解决道义悖论的研究工作。刘新文在一国际会议论文集上撰文,为美国逻辑学家皮尔士存在图系统的第一部分(Alpha图)提出了一个新的逻辑推理系统,并证明了该系统的可靠性和完全性,同时还提出了一个机械的证明程序。存在图是皮尔士论证其形而上学理论的逻辑工具,目前被某些计算机科学家作为一种知识表示模式应用于人工智能领域。他还发表《经典一阶逻辑的希尔伯特型系统》一文,把张清宇构造的经典命题逻辑系统推广到一阶逻辑,建立了一个以广义析舍与存在量词为初始符号的公理系统,并证明了该系统的完全性。

八、逻辑的普及与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今年推出了一套逻辑普及读物,已经出版的有《逻辑与智慧新编》、《笑话、幽默与逻辑》、《古诗词逻辑趣谈》、《点击思维――生活中的逻辑问题》、《咬文嚼字的逻辑》等,其中有些是旧书新版。张建军主编了一本教育部统编的中学教材《科学思维常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内容涉及形式逻辑、辩证思维方法、思维创新方法等。这标志着逻辑学重新回到中学生的课堂。

总起来看,逻辑学界的整体状况不尽如人意,其教学与研究的队伍偏小,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逻辑教学规模在各大学不断萎缩;由于逻辑学的技术化特点,其研究成果不易发表,在目前以量化指标为主的学术评价体系之下,逻辑学工作者经常被置于一种尴尬地位;逻辑学界内部也存在观念更新、能力增强、学术宽容气氛有待形成、相互之间的团结协作有待加强等问题。特别是,如何把逻辑学研究与当代社会各方面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把逻辑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做活、做好,更是一个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不过,由于有一批对学术忠诚的教学研究人员,我们仍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逻辑学界在2006年及其以后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