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耸立在辽西百姓心中的丰碑

2006-01-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特约记者 胡承山 通讯员 吴溪 本报记者 喻国英 我有话说
在辽宁西部地区,到处可见老百姓为感谢沈阳军区朝阳陆军预备役给水工程团而竖的石碑,随便数数竟有八九十块之多!记者所到之处,乡亲们都争着讲述中央领导的关怀,打水官兵的吃苦奉献,吃上甜水后的幸福生活……透过乡亲们的讲述,记者看到一座高入云端的丰碑,耸立在辽西人民心中。

群众利益是最高利

氟,是一种非金属化学元素。氟化物通过饮用水进入人体,轻者出现“氟斑牙”,牙齿发黄脱落,身体骨骼变形,重者染上“氟骨病”,抬不起手,直不起腰,有的不孕不育,甚至瘫痪、死亡。辽西地区是地方性氟中毒的重灾区,仅朝阳地区就有300多个村屯,近10万人不同程度遭受着氟害。

2003年7月,朝阳陆军预备役给水工程团根据中央领导的批示,领受辽西地区防氟改水任务。

这是一支英雄的找水部队。建团30多年来,一代代官兵风餐露宿,走遍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的山岭沟壑,圆满完成东北大部及内蒙古东部水文地质普查历史性课题,填补了我军东北战区重点设防阵地野战给水工程勘察的空白,为国家经济建设、城乡供水、国土整治、国防建设等提供大量详实的水文地质基础资料;同时,创造了一项前无古人的壮举:在数十万平方公里的荒野大漠上打井1300多眼,其中为民打井800多眼,解决了80多万群众、30多万亩农田用水难题。而今,他们又投入防氟改水的战斗,成立以团长王永胜、政委陈道金为组长的防氟改水领导小组,制定防氟改水计划;同时,派高级工程师高玉才、李保国等技术人员深入高氟区,展开地毯式勘察。经过两个多月连续奋战,官兵们足迹踏遍辽西地区15个县、400多个自然村、屯,实地勘探面积近10万平方公里,勘测水源点509个,科学测定井位96个,获得详实的辽西地区高氟水分布水文地质资料,为全面开展防氟改水提供了科学依据。正在此时,全军调整精简开始,上级命令给水团改编为预备役部队,60%的官兵转业退伍,20%的官兵交流到其他部队,官兵们面临着防氟改水和个人进退去留的双重考验。而此时地方许多水文地质勘察单位和钻探公司,也借机到团里高薪招录专业人才。

关键时刻彰显给水官兵本色。在全团防氟改水誓师大会上,团长王永胜的讲话掷地有声:“不降‘氟魔’,决不收兵。”在团里决定留队的专业技术骨干中,有56人谢绝了地方用人单位的高薪聘请,有17人放弃了已经联系好的工作,有9人推迟了婚期,全力以赴投入到防氟改水战斗中。全团官兵迎难而上,足迹踏遍辽西大地,打出防氟深井103眼,解决了3万多群众长期饮用高氟水问题,还为国家重点工程、工矿企业和高新农业开发区等解决了用水难题。一口口深水井,寄托了给水团官兵对第二故乡的无限热爱。全团官兵把群众利益当成最高利益,党和人民也不会忘记他们的丰功伟绩。近年来,给水团2次被国家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评为“全国拥政爱民先进单位”;被沈阳军区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团”、“国防施工先进团”、“科技工作先进单位”;23次被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评为“拥政爱民模范单位”、“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要啃就啃最硬的骨头

辽西建平县太平乡干沟子村是氟害的重灾区,这里山高沟深,地处偏僻,不仅水资源贫乏,而且含氟量高出正常值十几倍。当地儿歌唱到:“氟水害人愁断肠,地里长草不长粮;只有姑娘往外嫁,不见媳妇进村庄。”当地政府为治理氟害,联系了很多地方打井队,都没打出水来,曾计划将这个村子整体迁移。要啃就啃最硬的骨头。2003年8月1日建军节这天,给水团6支由钻探车、修理车、生活车组成的钻井分队,穿山越岭来到干沟子村,打响防氟改水第一仗。当井打到70多米深时,钻机的马达停了:他们遇到了最大的“拦路虎”――完整基岩。它像座无缝石头山,挡在钻头的前面。围观的群众失望了:完了!打不出水,部队该撤了……但给水团官兵没有气馁,他们针对井位再次进行科学周密的勘察,研究制定解决办法。奋战28个昼夜之后,终于打成一口井,日出水量高达450多吨。村民们欢天喜地,一拥而上,用碗接、用手捧,争相品尝有生以来第一次喝到的清泉水。在随后的40多天里,官兵们又在这一带打出11眼优质深水井,从根本上解决了这里百姓祖祖辈辈吃高氟水的难题。

在辽宁和内蒙古的交界地带,有一个叫炮守营子的村落,是个有名的干旱村,那里的百姓连高氟水都稀缺。村里仅有一口人工挖掘的50多米深井,不仅含氟量高,且年年淘井成了村中最为冒险的一件事。因淘井不慎造成的死伤事件时有发生。为解决吃水难题,乡村领导连续十年找人打井,都没有成功。11月份,给水团钻井连24名官兵打破冬季不施工的常规,开进炮守营子。就在成井前夕,寒流提前来了,鹅毛大雪铺天盖地,“白毛风”刮得人站不住脚,睁不开眼,气温也骤然降到零下30多摄氏度。刚刚和好的用于冷却钻头、润滑钻具的泥浆,转眼就冻成了冰块。官兵们只好用热水化开它,并一刻不停地搅拌。每打一段时间,钻头就严重受阻一次,井底爆破处理要花半天时间。这样的情况出现了七八次。目睹官兵的拼命精神,围观的村民们个个感动得掉泪。经过30个昼夜艰苦奋战,这里终于打成一口150米深的水井,昼夜涌水量达1500多吨。

哪里有氟害哪里就有给水团官兵的身影。因给水团打出防氟深井,避免了13个村屯的整体迁移。

创新写就奇迹

辽西地区水文地质构造复杂,找水打井非常困难。在辽西防氟改水过程中,给水团打井的地方,全是水难找、地层硬、地方打井队不愿打的“硬骨头”。但不管是什么地方,只要给水团官兵一到,准能找到水源,打出甘泉。有人向他们讨教绝招,给水团团长王永胜一语破的:是科技创新,写就奇迹。

从领受任务之初,团党委就成立了由技术室主任高玉才、高级工程师苏勐等科技人员组成的课题组,围绕找水和除氟难题,开展一系列攻关活动。他们总结出5种特殊地层找水方法和7种防氟工艺,还编写《贫水地区找水技术要领》和《防氟改水技术知识问答100题》等小册子,为找水和除氟提供有力的技术指导。

2004年10月,给水团钻井一连在朝阳市木头城子镇柳条沟村执行防氟改水任务。这一带浅层水含氟量严重超标,必须准确判定氟水层,并把它堵在井外,才能保证水质的纯洁度。为解决这一难题,高级工程师高玉才发动钻井连全体官兵想办法,人人为止水出主意、想对策。高玉才一连20多天吃住在机台旁,白天跟踪打井进度,观察地层变化,晚上在帐篷里查阅资料,研究止水的方法,终于摸索出“全孔取芯、逐段分析、分层止水、跟踪化验”的防氟措施,成功地将氟水堵在了井外。他们运用这一工艺在这个镇成功打井9眼,不仅水质好,而且每眼井的日出水量都在750吨以上。这项技术很快在全团钻井连队推广,解决了防氟改水中止水工艺的最大难题。

给水团官兵具有强烈的科技创新意识。在近年防氟改水中,他们研究出“井内漂砾破碎器”、“喷射式压力洗井装置”等33项科研成果,使部队找水打井能力实现质的跃升。他们独创的“盲打技术”,成功攻克在地下有大面积溶洞、裂隙严重漏浆地层成井这一打井难题。

喀左县甘招乡地下水资源匮乏,有5个村庄的7000多人常年饮用高氟水。乡村领导这些年请了10多支打井队,留下的是20多个“干眼”。当地流传这样的话:“甘招甘招,干打没招;只听钻机响,不见水流淌。”听说官兵要到这里打井,村民们脑袋摇得像拨浪鼓。在村民疑惑的目光中,官兵们拼搏39个昼夜,在197米深处打出甘泉,日出水量达960多吨。从此,村民们见人就说:“给水团真‘神’了!”其实,真神的是科技创新:他们探索出的一系列找井新手段、打井新技术、成井新工艺,使打井成功率由过去国内公认的65%一下提高到98%以上,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

结合防氟改水工作,给水团党委还在辽西地区建成比较完备的“野战给水信息系统”数据库,成功研制出“给水保障辅助决策系统”,开创我军给水部队依托信息化实现快速科学决策的先河。他们研制的“野战高压扬水车”、“野战快速抽水装置”和“人力深井泵”,能在野战条件下快速向坑道、工事内输水,可在无动力的情况下,由人力实施深井抽水。这些科技成果大大增加了找水打井的信息化含量,使野战给水保障速度比原来提高20倍,准确率提升23个百分点。现在,一个钻井排能完成一个团所需的给水保障任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