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有所坚守

2006-01-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坚 我有话说
英国大导演彼德・布鲁克曾说,我可以把任何一块空间叫做舞台。在有人注视着的时候,一个人走过这个空的空间,这就够了,我们已经有了戏剧活动所需要的基本因素。戏剧作为“理想的艺术”总是站在最高处向人类的阴暗面宣战,因而写剧之人也就更多了一种忧患意识。

曹苇舫的《苇舫剧作选》,是一部纯校园戏剧集,也

可能是我国第一本个人校园剧作集。我佩服苇舫的勇气,校园剧本身就有许多的争议。大多数创作者在毕业后相继告别了校园剧,而苇舫则是比较执著的一位。20多年了,她有着那份难以排遣的校园情节,始终在关注着校园里的事,热心于校园剧的创作,孜孜不倦地耕耘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那份甘于寂寞的执著心态是令人难忘的。唯有这样的人生态度才能做点事,才能有所坚守。

多场话剧《太阳之祭》就是写在改革开放初期,商品经济对教育的冲击。表现社会转型期现实生活的多义性、复杂性和人们内心世界的抗争、净化。那是她在一次出差途中,在看到一处摇摇欲坠的教室和一片金碧辉煌的墓地时突然产生的灵感,“广袤的穹窿靠谁支撑?天底的黑暗何时生出光明?你几度陨落,几度重生?你为什么而存在,为什么而燃烧?谁给你加冕,谁为你颂美?驱不尽的蒙昧,逐不尽的浑沌,倾覆的天盖谁人再来动手经营?”那久久萦绕在舞台上空的“天问”,通过人物性格冲突和人物内心的自我冲突,强烈地冲击了观众的心灵,引发了深层次的思考:一个不重视教育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反映了教育不被重视、师资流失等等诸多严重问题,揭示了教育改革的迫切性。一出戏只有在它和观众产生共鸣,让观众得到审美愉悦时,才能体现出价值。难怪当年中国儿艺在已有八个剧本的基础上,断然决定上演《太阳之祭》,并将之誉为是儿艺继《马兰花》之后的又一难得的好剧本,定为中国第二届艺术节的参演剧目。

大学生们固然喜欢前卫和现代,但他们更愿意在观剧过程中从人生哲理的角度进行欣赏、思索、分析,更愿意关注这个戏揭示了什么样的人生命题,它对人生、对生命提出了什么有益的看法?从美学的角度讲它能使人获得何种审美愉悦等等。哲理剧《回流》,正适应了这一审美情趣。这是由五个单本组合的现代哲理剧,拆开来是小品,每个单本都可独立演出。这一组合剧在运用象征、抽象、隐喻等手法,追寻精神的同时,还注重情节及人物个性的凸现。大兴安岭的那场大火是怎么烧的并不重要,剧本落脚点在于鞭笞那些对民众疾苦熟视无睹的官僚主义,讽喻那些阿谀奉承,报喜不报忧,工作虚浮,追求表面,只为个人谋私利的势利小人,而这又恰恰是滋生官僚主义的温床。“人类智慧与光明之源的火,遇上灾难之匣,混沌了,不该烧的烧了,该烧的也许还存在,世界就这样颠颠倒倒。”这是串联几个小品的“时间老人”说的话。

朱光潜曾经说过:在各种艺术中“‘距离’最近的是戏剧,因为它用极具体的方法把人情世故表现在眼前。”苇舫的这本校园剧作集可看的亮点在于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自我生活的体验和才气灵性的展示。《风暴迪斯科》、《燃烧太阳》、《播音室的故事》、《温馨点歌》、《围布》等剧,表现的都是大学生生活,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的友情、爱情,他们的燃烧、奉献,他们的苦闷、彷徨,完全映照了这种生命体验咫尺之距的丰富和博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