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努力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

2006-02-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人民日报社论 我有话说

11年前,江泽民同志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郑重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是指导对台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八项主张的基本内容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不持异议,但反对以搞“

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为目的的所谓“扩大国际空间”的活动;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第一步可以先就“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面向21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两千一百万台湾同胞,不论是台湾省籍还是其他省籍,都是中国人,都是骨肉同胞、手足兄弟;我们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我们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

八项主张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把握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精髓,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政策。八项主张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思想,发展了和平谈判的思想,赋予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新的时代含义,深化了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思想,表达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希望早日完成祖国统一的共同心愿。

江泽民同志重要讲话发表11年来,中国人民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全面贯彻八项主张,大力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蓬勃发展;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台独”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八项主张作为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引着我们抓住机遇,克服困难,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推动和平统一进程。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工作中,它必将继续发挥有力的指导作用,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需要清醒地看到,近些年来,在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同时,台湾局势发生了重大、复杂的变化,“台独”分裂势力的活动不断加剧,给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造成了严重破坏。“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日益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成为对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最大现实威胁,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的斗争严峻、复杂。

针对台海局势的新变化,2005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发表了关于台湾问题和对台工作的重要讲话,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强调指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这四点意见着眼大局,面向未来,审时度势,理性务实。它针对当前两岸关系的突出问题、重点问题,宣示了一系列新主张、新论述,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台政策的一贯性和连续性,丰富了对台工作指导原则的内涵,展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它对于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是我们做好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

近一年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举措。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表明了全国人民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前景的最大诚意和绝不容忍“台独”的坚定意志。中共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邀请国民党、亲民党领导人相继率团访问大陆,取得了重要成果,引导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随后党和政府主动推出了一系列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与措施,进一步密切了两岸同胞的交流、利益和感情。这些重要举措赢得了两岸同胞的广泛拥护和支持,也得到了国际舆论的高度评价。经过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两岸关系中有利于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积极因素增加,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的趋势增强,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应当看到,“台独”分裂势力并未停止分裂活动,台海局势紧张的根源并未消除。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仍然是两岸同胞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在江泽民同志重要讲话发表11周年之际,我们重温八项主张,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对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前景充满信心。我们将继续团结广大台湾同胞,进一步促进两岸人员往来和各项交流,不断拓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促进早日实现两岸直接“三通”。我们将继续与反对“台独”、认同“九二共识”、主张发展两岸关系的台湾各党派、团体和各界人士广泛开展交流与对话,同时继续推动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恢复两岸对话与谈判。两岸同胞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定地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奋斗。新华社北京1月29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