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着力自主创新 促进科学发展

2006-02-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江金权 我有话说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了“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指导原则、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指导我国“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建议》指出我国“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

是“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并强调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提出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同时,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提高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和科技实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总结世界经济发展经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企业的竞争、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较量,日益集中地表现在科技竞争方面。能否抓住这次科技革命的机遇来提高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对各国来说都十分紧要。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特别强调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社会生产力的每一次大发展,都是由科学技术的重大创新带来的,如古代冶炼技术的发明,带来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蒸汽机等动力技术的发明,带来了现代工业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引领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经济时代,等等。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还会发现,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前途命运。英国之所以走在工业革命的前列,就因为它首先掌握和运用了蒸汽机技术。美国在20世纪初开始走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前列,首先得益于电的发明与应用。

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最近二十多年来日美经济发展的对比可以提供最新的例证。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的衰退和美国经济的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由于人们长期被日本的科技大国所迷惑,对于日本经济衰退原因的分析,往往归结为日本政府错误的金融政策导致了泡沫经济,很少从日本增长模式上去思考。事实上,在20世纪80年代不仅日本的经济面临着重大的产业转型问题,美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以家用电器、汽车为主导产品的制造业的发展,到80年代发展到巅峰;世界经济如果再往前发展,则面临着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上的重大突破,面临着一个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当时,日本政府接受了“前川报告”中关于由外需主导向内需主导改变战略,将投资方向引向房地产。与之对照,美国则开始了支持高科技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进入90年代又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动80年代开始的个人电脑革命与网络革命合流,汇聚成IT革命洪流,使国内外的大量资金被吸引到投资高技术、特别是投资于IT产业。其结果是,当日本自80年代泡沫经济破裂后陷入长期经济衰退的困境时,美国经济却在踏上新经济的快车道后,进入长达110个月的经济增长期。一些学者分析指出,从传统产业向现代化高科技产业的转型中,从表面上看,日本与美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但从经济增长模式看,美国的增长模式是一个鼓励原始创新的内生增长,而日本则仍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技术导入增长模式之中。正是美国的技术原始创新模式和日本的技术模仿性创新模式的区别,导致了完全不同的经济发展结果。

日本经济发展的教训不是唯一的例外。在上世纪后期相继崛起的亚洲“四小龙”、“四小虎”,基本上是靠资金、技术引进而实现经济腾飞的。但由于它们缺乏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甚至没有日本技术引进后的二次创新,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就显得后劲不足,没有随着90年代的“新经济”发展再登上一个新台阶,有的在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下走了下坡路,甚至一蹶不振。

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技术引进对后发国家的经济起步是有重要帮助的;但是,一个国家要真正成为科技强国、经济强国,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还要看到,经济竞争背后是科技竞争,而科技“竞争”背后必然有科技“保护”,一个依赖科技引进的国家不可能走在科技发展的前列,因而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国。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的唯一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内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则是通过扩大开放来引进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这种“依赖引进”战略,在经济起步阶段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但是,在经过二十多年的较快发展之后,我们不能再走“技术引进依赖”之路了。

首先,由于过度依赖技术引进,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使我国经济长期处于“低端产品生产国”的地位。现在,国际上称我国为“世界工厂”,这固然有赞扬的一面,也有另一个含义:中国是一个产品加工或组装基地,而不是产品技术研发基地,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当然,不能说我国完全没有科技自主创新成果,没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但科技自主创新成果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数量和质量,与我们的经济规模不成比例,总体上仍然只是一个“加工基地”。我国技术引进后的二次创新能力很差,而周边的日本、韩国,却十分注重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和转化。不注意技术引进后的再创新,二次创新能力差,导致我国长期处于先进设备、技术的重复引进、反复引进的窘境。而且,反复引进、重复引进,大大增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本,GDP的增长不能转化为国家总财富的同步增长。

其次,我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已严重受到“技术瓶颈”的制约。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多地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物质投入,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已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早在“九五”计划中,中央就提出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十五”计划进一步强调“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两个“五年计划”过去了,这方面的成效并不明显。这里有体制的原因,但最关键的原因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技进步跟不上,“技术瓶颈”制约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特别是缺乏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所需要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

第三,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无法通过引进得到的。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引进的技术永远不是当今最先进的技术,更不是标志一国科技实力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科技弱国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国,而靠引进成为科技强国的尚无先例。众所周知,我国与美国有一定的贸易顺差,原因何在?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美国的高科技产品对我国限制出口。美国产业结构已经升级,生产的大量是科技含量高的产品,而科技含量低的低端产品很少生产;中国生产的大量是科技含量低的低端产品,生产(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适应了美国市场的需要。相反,我国需要的高新技术和高科技产品,美国限制对华出口。这看起来是一个贸易差额问题,实质是反映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实行的“技术贸易壁垒”不容易打破。现在,86%的研发投入、90%以上的专利,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发展中国家落后,也主要表现为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能力的落后。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想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根本的出路还在于提高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事实上,我国在某些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方面也是有成功经验的。建国后不久,我国制定了《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纲要》,制定了57项重大研究任务,其中特别把原子弹、导弹、电子计算机等作为重中之重的最急需项目;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也先后制定了一些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规划(如“863”计划)。正是这些重大科研计划的实施,才有了“两弹一星”、宇宙飞船等重大科研成果的诞生。既然这些尖端技术可以通过自主创新获得,那么一般用于民用产品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我们也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创新来获得。

我国发展现在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也是一个关键时期,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使经济发展转入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而要实现这种转变,关键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比如,五中全会强调“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而这有赖于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从装备制造业来看,我们必须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水平,特别是在高效清洁发电和输变电、大型石油化工、先进适用运输装备、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控制、集成电路设备和先进动力装置等领域取得突破,这就要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从高技术产业来看,我们必须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技术、新能源、航空航天等产业,这些方面的技术大多是无法引进的,必须靠我们自主研发制造。

再比如,五中全会强调“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而这同样要依靠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能源产业是重要的基础产业,无论是搞好地质勘察增强资源地质储量,还是实现高效利用能源、发展替代能源,都期待着技术突破,都需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原材料工业也是重要的基础产业,无论是提高现有原材料的利用率,还是开辟新的原材料,都有待新技术(如纳米技术)的应用,都需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无论是铁路、公路建设,还是航空、轨道建设,都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质量、降低成本。

还比如,五中全会强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也离不开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发展循环经济,包括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发展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的技术。举例说,如果我们解决了“技术瓶颈”制约,有效实现冶炼的粉尘回收、煤渣的再利用等,就能够收到既节约资源又保护环境的综合效益。

又比如,一些学者认为,生物技术等的发明与应用,可以使农业由弱势产业转为优势产业。对我国而言,需要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明和应用转基因技术、卫星定位技术、节水技术等,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总之,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如果不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将遇到更大的挑战甚至危机。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条件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战略高度洞察科技自主创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2004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自主创新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的重要论断。在中央政治局第18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这次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更是把自主创新放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上加以强调和部署。如何把中央的战略部署落实好呢?除了要提高全社会的认识,营造构建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型企业的良好社会氛围外,还必须从体制、环境等方面创造必要的条件。

第一,要创造自主创新的体制架构。过去,我们把科技研究与创新的任务仅仅赋予给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这样做,产生了企业的科技创新积极性不高、能力不强,科研与生产脱节,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慢等弊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框架。应加强国家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进入企业,发挥各类企业的创新活力。

第二,要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主要是要制定重要技术标准,并大力推广技术标准。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委员会先后颁布了21项终端用能产品的能效国家标准。如果有效实施效能标准和标识制度,到2010年可累积节电5580亿千瓦,折合一次能源2?56亿吨标准煤。可见,制定技术标准,对于引导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三,要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应从政策上扶持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支持开发重大产业技术,鼓励自主创新。一是应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二是应发展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三是应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第四,要夯实自主创新的人才基础。提高国家、城市、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离不开创新型人才。这就需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英国《金融时报》曾经发表了麦肯锡公司的研究报告,认为中国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可能会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使中国较先进的产业无法获得更大发展”,这就使中国“从制造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转向以服务和研究为基础的产业”的计划面临困难。这个报告对我们是一种警示。因此,我们必须改革高等院校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知识素养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提高国家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源源不断地提供后备人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