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擦亮楚雄尘封的瑰宝

2006-02-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杨成彪 我有话说

楚雄地处滇中,位于滇池洱海之间,东连昆明,西通大理,北与四川相连,有九县一市,二万九千多平方公里。现在的楚雄,包括地域、建置、民族、习俗、风情、经济、文化、教育等,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而形成的。我们现在所说的楚雄的历史,是现在楚雄的地域内过去所发生的一切记载和所发现的各种物证。根据这样对楚雄

历史的界定,《史记》、《三国志》、《晋书》、《宋书》、新旧《唐书》、《元史》、《资治通鉴》、《尚书》及《云南志》等史书都对楚雄的历史沿革、风物人情、重大事件有所记载。这些记载表明,楚雄的称谓是战国时的楚庄王派庄?通滇所赋予的。楚雄早在公元前就和中原有着密切的联系,就是中原王朝辖领之地,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现代考古的许多发现,更证明了楚雄有着悠久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元谋县发现了170万年前的元谋人,使楚雄成了人类的发祥地之一。70年代初,又在元谋县的大墩子、永仁县的菜园子发现了数量甚多的新石器、陶器和骨器,还发现了当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能种植粳稻、饲养家禽家畜。这些发现,证明了四千多年前,人类就在这里勤劳智慧地生息繁衍。70年代中期,又在楚雄万家坝发掘出了春秋晚期的铜鼓和大量的铜制生产生活用具及兵器。牟定也发现了西周时期用于演奏“庙堂之乐”的羊角编钟。这些发现,说明了三四千年前,楚雄的先民生产生活是相当进步的。楚雄虽然远离中原,地处边陲,但并非落后的僻壤,而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楚雄久远的历史,除了考古的发现和经典史书的记载,境内还有大量的志书。由于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楚雄境内编修地方志书比较早,现保留下来最早的有明成化年间的隆庆《楚雄府志》。清代编修地方志书在楚雄境内蔚然成风,各县都倾力编纂县志,直至民国年间,编修不辍。现已发现45部,700余万字。这些宝贵的志书,除永仁仅有民国年间成书的《苴却行政区地志》比较单薄外,大都比较完整全面地记录了楚雄所辖各县市的历史沿革、演变、发展及风物风情。尤其是乾隆《重修白盐井志》、光绪《续修白盐井志》、康熙《黑盐井志》、嘉庆《黑盐井志》和康熙《琅盐井志》、乾隆《续琅盐井志》,记述了当时制盐的先进工艺及当地经济文化繁荣的景象,读后令人非常感叹。

楚雄州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几届政府持续不断,历经10年艰辛,完成了六卷本《楚雄彝族自治州志》,各部门也编写了各自的部门志。这部“州志”,全面介绍了楚雄州的历史州情及其成就,是楚雄州的一部全书。现在整理出版的《楚雄彝族自治州旧方志全书》为更全面的了解彝州,提供了更翔实的史料。

编修地方志和整理旧方志的目的,一是存史,二是教化,三是资政。我们现在读这些志书,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鉴别,弃伪存真,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用。我们党和国家的许多领导人都注重学习历史,并运用历史的经验教训和中华民族的先进思想来指导革命和治国,逐步完善治国大略。各级的许多领导也很注重学习历史。许多地方领导,上任伊始,都首先翻阅当地的方志,了解历史,了解当地过去的一切,然后形成执政方略。上世纪60年代初,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史学家郭沫若出访东南亚返回在楚雄住了短短两天,详细阅读了《楚雄县志》,写下了“庄?通滇肇锡名,楚威远震古边城;濮?北会无遗迹,诸葛南巡有旧营”的名句,为楚雄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考证,为楚雄的历史写下了精彩的一页。

整理出版楚雄旧方志是一项擦亮楚雄尘封瑰宝的工程,是一项让尘封瑰宝大放异彩的工程,这不仅是抢救楚雄的历史文化,而且是把楚雄的历史展示在更多人的面前,让大家了解楚雄的过去,从而激励人们,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把楚雄建设得更加美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