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用人文浸润出艺术大家

2006-02-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策划:周迅 采写:王庆环 我有话说

徐庆平教授是徐悲鸿之子,巴黎大学美术博士、美术史专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院长。前不久,该院决定设立中国书画专业,并于今年秋季招收首批15名本科学生,优秀学生将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

。该院称,此举是为了“传中华艺术之正脉,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诗、书、画、印兼通,同时又能参与国际文化对话的综合性艺术人才。”综合性艺术人才,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称为“艺术大家”,联想到目前因短缺而对艺术大家的呼唤,徐悲鸿艺术学院的作法,无疑是从教育的角度做出了一种探索。

艺术大家短缺与教育有关

教育周刊:徐院长,新设立的中国书画专业的理念之一是“诗、书、画、印兼通”,请问是为什么?

徐庆平:把诗、书、画、印打通,目标是培养艺术家,乃至艺术大家。记得我的父亲徐悲鸿曾讲过,追求真理,广博知识,当然不只是艺术家应该这样去做,但是艺术家必须如此,艺术家只有广博知识,才能“美备其本业,高尚其志趣,澄清其品格。”在他的艺术教育思想中,要求艺术家对整个艺术方面的知识,对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都要掌握乃至精通。他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虽然留学欧洲多年,但他也不只是画油画,而是在国画、素描、水彩、色粉画上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说到“诗”,从六十余万字的《徐悲鸿艺术文集》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到,他深厚的令人赞叹的传统文化功底,他写文章从来都是用毛笔书写于卷纸之上,一气呵成,有时甚至一个字都不改,可谓落笔成章。在“书”这方面,年轻时他曾是康有为的学生,得崇碑派真髓,那时他在上海,被广仓明智大学请去讲学作画,向同在那里从教的康有为、王国维学了许多东西。至于“印”,他10多岁时就给自己刻了一方“江南贫侠”的印章,他的画上,用印极其讲究,印章用语有的饱含哲理,画龙点睛,有的充满幽默,发人深思,对于印章的字体、章法、布白,他都有具体的要求,可见他是非常精通印学的。

事实上,不只是我父亲,中国传统绘画历来强调艺术家的全面素养,老一代杰出艺术家像吴昌硕、齐白石都是诗、书、画、印全面精通的。但是,现代美术教育分科过细,特别是中国绘画专业,不仅把绘画与书法分开,将绘画又细分为山水、花鸟、人物。其实中国古代十分强调“书画同源”,可现在我们许多画中国画的学生,书法非常糟糕,这和画油画的,不会版画、雕塑一样不可思议。分科过细,割裂了中国传统艺术彼此之间的联系,影响了当代艺术家的全面发展,也是造成目前艺术大家短缺的原因之一。

教育周刊:那么,“诗、书、画、印兼通”是一种回归,还是一种创新?

徐庆平:中国书画,自唐代王维起,建立了文人画的传统,绘画成为了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人画通常画的是一些表达心境、歌颂气节的梅、兰、竹、菊或是山水,再在画上题很多的字,如此称为文人画,它所强调的是文人画画,而我们强调的是画家学文,中国画专业的学生,不重视人文的学养,势必成为画匠,从这个意义上讲,要求学生加强文化修养有很强的开拓精神。

艺术教育需要人文的浸润

教育周刊:请您谈谈中国书画专业在教学上的设想。

徐庆平:新专业对原绘画专业下属的国画方向和书法专业研究生课程进行了整合,将借助人民大学国学院,以及文、史、哲、中西美学等学科的教学力量,同时发挥艺术学院自身中西艺术学科齐全的优势,培养高素质的中国书画艺术人才。我们的基本教学思路是:融国学于艺术教育;诗、书、画、印专业上打通;重视厚实的传统功底,开阔的学术视野;立足民族文化立场,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育周刊:可以看出,你们很重视人文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

徐庆平:是的。人文熏陶对艺术人才的成长至为重要。我曾在专业美院任教多年,非常清楚专业美院的最薄弱之处在于不是综合性大学,在人文方面只能靠请人来做一些讲座,因此学生获得的人文熏陶有限。也正因为如此,在人大这所综合性的大学当中,应该发挥学生可以选修许多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的优势。我们现在的学生当中,就有选修法学、社会学、行政学课程的,还有学设计的学生选修商品经济学、知识产权法,他们每个学期有几百门的课可以选修,但在专业美院,选修课往往只是在美术的各类别之间。

教育周刊:人大其他学院的学生也选修艺术学院的课程吗?

徐庆平:这样的学生有很多。我一直强调艺术教育要有“大美学”的思想。艺术教育的根本要求在实质上是一个审美要求,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审美问题,这也是人的一生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安排上,“大美学”通过“三结合”来体现,即音乐与美术的结合,纯艺术与实用艺术的结合,专业艺术教育与普及艺术教育的结合。我们要求,美术专业的学生要学音乐知识,音乐专业的学生要学美术知识。我父亲曾以“安格尔的小提琴”为例说明音乐与美术的密切关系。事实上,音乐与美术的结合,对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纯艺术与实用艺术结合,就是在培养学生时既要着眼于社会需求,又要提升实用美术的品位。专业艺术教育与普及艺术教育的结合,要求我们的艺术教育要既重高端又重普及。由于科学与艺术构成了健全人的两个方面,在现在这样一个经济发达、崇尚科学的社会,对人才的培养不能像以前只是会说、会算就行了,还要会审美,有敏锐的审美感觉和素质。

从基础入手培养艺术家

教育周刊:您认为一名艺术家的产生,关键因素是什么?

徐庆平:一名艺术家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艺术大家更是如此。但是落实到教育这个环节,打下扎实的基础至为关键。前面谈的人文基础是其一,另外,我们还强调手绘基础、计算机基础和外语基础,学生不仅要广泛学习艺术专业课程,同时还必须深入学习中外文学、历史、哲学、外语、计算机、音乐、舞蹈、影视及艺术史、艺术理论等课程。最近,一位毕业生告诉我,他参加了某汽车公司北京设计部的竞试,考试的方式是,给出一个汽车设计的想法,然后让遴选出的18位人选在一大块磨砂玻璃上手绘汽车,评委们则站在玻璃的背面观看。我们知道,将一幅画反过来看,可以更加确定绘画者的功力如何。设计单位通常都是在电脑上做画的,但是,他们在录用人才的时候却是通过手绘来考察一个人的艺术功底。这位毕业生告诉我,竞试后只录用了一个人,就是他。

至于计算机和外语,我们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信息化的今天,一名艺术类的学生,无论是纯艺术还是实用艺术,乃至音乐类的学生,必须掌握这些现代工具,如此,才可能有宽阔的学术视野、良好的学术修养,适应21世纪中国艺术事业发展的需要。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艺术家,首先必须是一个能适应现代社会的现代人,有较高文化品位的文化人,同时,还能站在国际舞台上参与国际文化对话,用现代的语言讲古老的故事,用世界的语言,讲中国的故事。

强调“四个基础”,就是要为学生打下扎实的根底,没有宽厚的基础,是不可能成就高耸的金字塔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