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国际化视野中高校外事工作的创新与跨越

2006-02-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北京联合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院长 程建芳 我有话说

当今世界,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交流的便捷,跨国和跨地区的网络教育正逐渐形成,使得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教育愈来愈融入国际发展潮流。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走高等教育国际化道路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当今中国高等教育在通用性、交流

性、开放性等方面还很不够,还需大力推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坚持留学生的派遣和扩大接受留学生的规模,提高大学的学术水平,使高等教育规章制度尽量与国际惯例接轨。作为现代高等教育“后发外生”的国家,国际化就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之一,加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中国的教育必须快马加鞭,从长期以来封闭式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中挣脱出来,走向开放,走向世界。高校的教育,特别是以留学生教育为重要工作的高校外事工作正处于希望、机遇与挑战的前沿。而今面对新形势和广阔的机遇,我们应审时度势,有所作为。我校多年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探索出了国际化浪潮下开展高等教育的一系列具体方法:培训合格的教师,主要是选择、培训教师并派往国外进行教学和工作;在条件适宜的国外大学建立自己大学的教学点或分校,将中国的优势和特色教育推向全世界;组织、派遣在校学生前往条件适宜的国外大学留学,双方学校交流合作,互相承认学分、学历或互相授予学位;引进外籍教师或教育专家来本校教学,或作为教学工作顾问参与管理,在教育界真正迈出国际化的步伐。

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科技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中国与世贸组织其他成员国之间跨国界的教育服务和求学活动将与日俱增。中国必然要加快国际化步伐,开放教育市场,依据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与合作。一方面,我国的教育市场将向国际开放;另一方面,中国的教育市场将拓展到其他国家与地区。迄今为止,教育部已依据国内著名大学的实力,陆续在世界上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弘扬中华语言与文化的“孔子学院”。普通高校也不应甘居人后,而应该利用世贸组织带来的广阔机遇,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开拓领地。

我们在大力提倡和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同时,也应有意识地注重高等教育的本土化或民族化,即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或者说是建立一种适应中华民族特性的具有特定面貌的高等教育系统。借鉴外国时一定要结合本国国情,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目前看来,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体现在于以下几方面:

――确立服务意识。世贸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第13条规定:除了由各国政府完全资助的教学活动以外(如军事院校),凡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质的教学活动均属于教育服务贸易的范畴。它覆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所有WTO成员国均有权参与教育服务竞争。

――树立教育新观念。教育也是服务。高校以校园大硬件为依托,在校园内部建立一套适合国际普遍规则与惯例的留学生生活保障机制,树立“以人为本”、“与国际接轨”的服务观念来吸引生源,留住生源。从而逐步使普通高校树立起国际化形象。具体来讲,在情况允许下,可向留学生提供奖学金,向工作出色的教师发放奖金。

――加强文化内涵。在当今国际关系中,文化的比重不断增加。语言的文化渗透作用至关重要,因而,在编写或挑选教材,选择和培训教师时,都要注重文化内涵。而教师的文化内涵当理解为教师所具备的较为丰富的文化、历史知识和教师素质的人文内涵。

――拓宽课程范畴。为适应汉语学习者的广泛需求,除开设基本的语言、文化类课程外,还应尽可能地开设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法律、文体、计算机、财会、贸易、艺术鉴赏等课程。愈具有民族性的东西,就愈具有国际性。我们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应带着全球观念、国际意识来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粹。

――开展网络教育。在国外,网络教育已成为互联网最大的产业之一。要处理好远程教育网络服务问题、教与学的互动问题、教材问题、收费问题、证书认证问题等等,这是我们普通高校应当运作起来的一项教育外事工作。

―提高教职员工素质。普通高校应积极开展和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如:提供经费和机会接受外教、派遣教师到国外讲学、进修和进行研究工作;创造条件接受更多的外国留学生和派遣更多的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积极筹备和经常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及对外汉语教学研讨会。

高等教育管理的国际化,是一个艰巨而又漫长的道路。心血来潮,盲目引进,固然不可取;但被动等待,坐失时机,也会给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