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看得真过瘾!”

2006-02-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韵 通讯员 张倩 我有话说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于2月12日开幕,当天就吸引了不少观众。今天,当记者再次走进国家博物馆的展厅,被一块约高2米、宽4米的签名板吸引住了,那上面密密麻麻签满了人名,笔迹或老辣或稚嫩,但都表达着同一种情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0余件展品、2000多张图片,展品之丰、内容之全令人

目不暇接。再加上音像等多媒体技术的辅助,观众可以充分领略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各民族的文字、服饰、风俗;各地风格迥异的刺绣、剪纸、泥塑、风筝……真是不一而足。参观者多是自发前来,一位民间文化爱好者昨天已来过,今天再次参观后,喜不自禁地对记者说:“我国有这么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次来了个大联欢,看得真过瘾!”

老人和孩子是参观者中最活跃的人群,其中不乏祖孙三代人一起来观赏的。“万工轿”前,几位老人评价着轿顶上细致的雕刻工艺,回味着过去的民风民俗。一位73岁的老太太说:“我小的时候,见过这样的八抬大轿,但这个轿子上人物雕刻的做工和质地,绝对不是一般水平。”

更多地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绝大多数参观者的主要愿望。一位从事建筑研究的老者同身着蒙古袍的工作人员交谈着,他说:“我来看展览,是为了不断充实文化知识。”一位姓沈的商人专程带着自己的老母亲和两个10来岁的孩子前来,为的是让孩子多了解些中国传统文化。上海展台旁,一位李女士说:“公众脑海中的上海是先进技术、经济发展的代表,没想到还有像顾绣这种精妙的民间文化,太出乎意料了。”一个小伙子在了解过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后说:“我原先以为刀郎只是一个歌手,今天才知道,原来刀郎还是一种民间文化呀。”

还有为数不少的观众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从娃娃抓起。78岁的宋恩敏老人说:“要想保护好中国传统的文化,就得要教育年轻人,这个展览就是很好的形式。”退休教师曾女士指着几个正戴着耳机听《二泉映月》的孩子,不无羡慕地说:“我们过去没有机会接触了解祖国这些宝贝,现在是在补课。当今的孩子们多幸福呀,这么小就能知道这么多!”

参观者对展览美中不足的地方也提出了意见。比如,展览没有语音讲解设备,综合厅没设讲解员,展厅内的展品说明字号太小,内容太简略,没有英文说明,外国观众就只能观其大略等。然而瑕不掩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不失为一个广受好评的展览。(本报北京2月14日电)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