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干科学事业 绘精彩人生

2006-02-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蕾 我有话说

人物档案孙富春:1964年生于江苏。1982年考入海军航空工程学院自动控制专业,1989年3月获硕士学位,此后留校从事教学

与科研工作至1993年8月。1998年3月在清华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获博士学位,1998年1月至2000年1月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0年3月至今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任教,现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学习和工作期间,曾获得2000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001年国家863计划十五周年先进个人、2004年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奖等在内的多项奖励。

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提起孙富春,师生们会由衷地告诉你,那是一位年富力强、成果丰硕的学术带头人,也是一位兢兢业业、为人师表的博士生导师。这些绝非溢美之词,真正走近、了解他的为学和为人后,你会发现一个更加真实、勤勉而令人尊敬的孙富春。

在自己眼里,实验室就是他的家

多年的军旅生活历练,使孙富春身上多了一些常人难得的东西,那就是对国家、对社会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起事来一丝不苟、坚韧果敢的作风。从军人到教学、科研工作者,这些特有的品质、作风和能力,使他轻松地完成了人生角色的转换与定位,并在此后的工作中如虎添翼。

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办公大楼里,无论工作日还是节假日,有一个房间的灯光总是最后一个熄灭,那是孙富春的办公室――一个给人感觉更像是家的办公室。办公室面积不大,光书柜就占据了半面墙的宝贵空间。一张家用式样的沙发床,在工作疲劳时,他可以躺在上面小憩。据学生们讲,他每天深夜十二点以后离开办公室,第二天一大早不到八点又会端坐在办公桌前。

回忆起亲眼所见的一幕,一位同事至今仍感动不已:由于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孙富春的腿部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为了减轻难忍的疼痛,在伏案工作的同时,他就将一条腿支起来放在台灯下烘烤,他说这样既不会影响工作,又可以让自己感觉“好受”一点儿。

在同行眼里,他的工作重要而优秀

近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和863项目等的资助下,孙富春与合作者一起,在非线性系统的神经模糊稳定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及其在机器人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在美国电气及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汇刊等国际刊物发表(录用)论文37篇,SCI他人引用57次,相关研究成果获2004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理论类)二等奖。他发表的一篇论文获得2003年韩国第十八届Choon-Gang国际学术奖一等奖第一名,被IEEE工业电子学汇刊上的一篇综述性论文列为2001年该方向的代表作;他完成的专业领域内第一部系统论述机械手采样系统神经网络稳定自适应控制的专著,被吴宏鑫院士称赞为“机器人和非线性系统智能控制研究领域的一本好书”;他负责建造了国内第一个柔性双连杆机械臂实验平台,相关成果获2002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还负责建造了国内第一个柔性双臂空间机器人地面实验系统……

在计算机系每年对教师的年度考评中,无论是教学、论文发表还是承担科研项目的情况,孙富春都名列前茅。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每个教师的工作都很突出,孙富春能够在各个方面同时做得这么好,着实不是一件易事。现在,虽然承担了更多的教学与科研事务,但他始终坚持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论文。

在学生眼里,他是位严厉的“家长”

如果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孙富春是怎样一位导师,学生们会不约而同地告诉你――“严”字当头。的确,在做学问上,孙富春的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他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学生。于是,每月写一份学习总结,每周每个课题组记一个开会纪要,成了孙富春给学生制定的雷打不动的“家规”;学生的每篇科研论文,他都严格把关,按他的说法,“如果我能尽量多地指正一些问题,学生们就能进步得更快一些”;在选择研究课题时,他要求学生瞄准那些处于国际前沿或事关国家、社会发展的重大科研任务,再三强调科研人员应肩负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

对于这样一位严厉的教授,也许你会产生疑问――学生们能理解这样的导师吗?相信从一位学生在春节期间发给孙富春的手机短信里,你能找到满意的答案:“孙老师,过年好!我知道您很忙、很累,真想早点儿回去帮您……”

“以您目前所取得的成绩和荣誉,似乎可以停下来喘口气了,您愿意吗?”问及这个问题时,孙富春谦和地笑了。“学问越做越细,越做越深,越做越好,我认为持之以恒是最重要的。党和人民培养了我这么多年,我希望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再往前冲一冲,使我们这个科研团队再强大、精干些,使我们这个学科今后能够有一个更好、更长远的发展。”

这就是孙富春――一名杰出的青年学术带头人,一名称职的博士生导师,一名用青春、热情、理想和执著抒写精彩人生的科研工作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