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做公益乃“遗传基因使然”

2006-02-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方祥生 肖连兵 我有话说

日本是个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一看到发生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灾民需要帮助吗?”“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松下电器从1918年成立起,就开始做公益活动,迄今未断。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松

下做公益活动是“遗传基因使然”。松下电器(中国)公司总裁木元哲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时,直言道出了松下热衷公益活动的真谛。

他说,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先生在创业之初就提出了“企业是社会公器”的理念,木元哲在松下工作几十年,听到最多的就是公司领导对这一理念的解读。松下公司成立之初,虽是一家私人小企业,但它所需要的人才、资金、市场,无不来自社会。面对社会,这里没有多少属于私人的东西。所以说,企业是社会公器,必须回报社会,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贡献的形式有多种,如通过健康的经营活动,为国家创造税收,为股东带来红利,通过公益活动为社会多做贡献。

松下公司没有将公益活动列为对企业领导人的考核指标。因为公司领导认为,做公益活动应该是自愿的、发自内心的。列入考核指标,有强差人意之嫌。正因为没有列入考核指标,所以松下公司不阻止旗下尚未赢利的企业参与公益活动。因为有的公益活动需要资金投入,有些则不需要。如他在日本工作时,曾和部下一起搞过“环境盈亏表”活动,要求每一个人记录每天的节约活动和节约心得。如今天省了几张纸,明天少开了几盏灯,到活动结束时统计节约成果及对环境的贡献。这一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强化了员工的环保意识。松下公司在中国有59家企业,约7万名员工,他们都在以不同方式参与中国的公益活动。

木元哲总裁说,1978年,时任中国副总理的邓小平先生在日本访问了松下电器公司,松下开始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1979年和1980年,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先生应中国政府邀请两度访华。双方达成了“中日应携手共进,才有亚洲21世纪共同发展”的共识。这一共识得到历任松下负责人、包括现任会长森下羊一和社长中村邦夫的认同。到1993、1994年时,松下在中国的企业已有约30家。在发展过程中,松下高层领导一直在考虑能为中国做点什么?什么是中国最需要的?松下通过自身在中国的发展感觉到,当时中国最缺的是人才。1995年,时任松下集团会长的松下正治先生,秉承其岳父、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的精神,提议出资100万美元,为中国学生建立松下育英基金。此事得到松下高层的一致认可。当时,中国的利息很高,在10%左右。基金的利息就能资助不少中国学生。后来,利率降低,利息收益不够了。松下领导层又发动下属企业和经理人员个人捐款,以确保中国学生得到资助。这是松下在中国做的第一个公益大项目。

此后,松下在中国的公益活动迅速发展。特点之一是在教育领域的公益活动不断延伸,从育英基金、松下奖学金到希望工程、向贫困山区的学校送电脑等;另一个特点是公益活动的领域在逐渐扩大,从教育到助残,从救灾到非典。松下以实实在在的项目,在实践着“企业是社会公器”的理念。

木元哲总裁认为,要使企业的公益活动得到可持续发展,公益活动“理念化”非常重要,不要视公益活动为一时“心血来潮”的“冲动行为”。公益活动应该成为衡量一个企业人格和品格的标准。他相信,随着我们的社会日趋成熟,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必将优先选择社会形象好的企业产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