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向冰川》的“人民性”

2006-02-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郎伟 我有话说

散文是一种“易学而难工”的文体。说它易学,是因为散文的写作门槛不高。只要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切实的人生体验,都可以进入散文的创作园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罢了。然而,散文的写作又的确不

单纯是一种写作“技艺”的浅层展示。散文之树扎根在每个写作者的心里,它们长得如何,取决于心灵的土壤有多深厚、养料有多丰厚。从这个角度而言,“难工”其实说的就是散文的深沉阔大境界,一般写作者难以达到。简言之,“情调”好找,“境界”难入。

有的人在散文写作的技术上可谓“弓马娴熟”,文字流畅,修辞华美。可作品总是不能打动读者,更难以引发读者绵长的思索。这些散文记事则小猫小狗,抒情则风花雪月。我并不反对在散文作品里吟风弄月,流连花草。我的观点是:当我们的生活呈现异常复杂的形态,当那些普通而沉默的劳动者的身影和情怀在散文中悄无声息地淡出,而作家们的书写却依然是甜得发腻的“小资”情调和狭窄的“小女人”呓语;这个时刻,有着深厚的人生阅历和感受、热情而执著地为人民“写心”的散文家便显得弥足珍贵。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以为,“人民性”是魏锦《走向冰川》这部散文集最核心最鲜明的创作特色。

在《走向冰川》中,“人民性”首先体现为作者对底层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注和热情书写。魏锦是一个有着长期的底层生活经验的作家。他出身于塞上农家,从小经历过生活的艰辛与磨难。成人之后又长期奔波于西北社会的基层,对底层人民的生活几乎烂熟于心。更为可贵的是,当他身居官位之后,那种由艰苦生活所培育的“底层情怀”和“底层意识”并没有改变。于是,我们在他的散文作品中看到了他对范一大的深情的景仰,这个过去年代的农村基层干部为了人民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风采,至今思来,仍然让人感动不已(《范一大》);我们也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他对黄一典的深深怀念,那个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宣传科长为了抢救年轻石油工人的生命而坦然地迎接死亡(《文脉人黄一典》)。范一大和黄一典是底层社会自然孕育的“民间英雄”,作者充满深情地回忆他们,实际上是要彰显这两个人物身上所体现的民间的侠义精神,而侠义精神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都被认为是最具有平民色彩最受底层人民推崇的精神价值风范。在《走向冰川》中,魏锦还真实地书写了一些“小人物”的生活与命运,在对其坎坷境遇的描写中,饱含着深深的同情。比如,《树也有情》描写了一个正直无私全身心投入绿化事业的基层干部的遭遇,温情当中有忧思;《代价》一文则通过民办教师王焯的不幸命运的讲述,对生活当中的不公平现象有着相当敏锐的审视与批判。据我的观察和推想,魏锦的精神性格当中,“文人本色”是色彩浓烈的一样底色。杜甫诗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我以为,这种关怀百姓命运的热情已经化为魏锦创作的血肉。

“人民性”在《走向冰川》中还表现为作者对体现在劳动人民身上的美好人情的描述。阅读魏锦散文,我们会发现,他对深藏于民间社会的传统美德情有独钟。《杂碎大嫂》于吴忠街头一个卖羊杂碎大嫂身上,看到了诚信美德在我们生活当中的重要意义;《调动》一文则在个人经历的细心书写当中,深情地怀念着过去年代的明朗和单纯。《走向冰川》中还收录了一组书写亲情的文章,包括《舅母》、《教诲无言》、《祭母文》、《悔》等。在这组文章中,作者如实记录了作为普通劳动者的父母亲和舅母的生活历程,集中地彰显了存在于他们身上的勤劳、朴实、善良、宽厚、慈爱、刚强等等闪烁着动人光彩的传统美德。而正是这些弥漫于民间的美好精神,帮助他们度过了许许多多的人生磨难,完成了平凡而让人回味的一生。因此,与其说魏锦在书写亲情,不如说他是想通过亲情的书写来讴歌充溢于中国底层生活的美好情怀。这些美好情怀是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的宝贵馈赠,也是全球化时代我们生活中不应轻易丢掉的精神和道德规范。

《走向冰川》的“人民性”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将你生活其中的土地和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的生活烂熟于心,发为新鲜独特的“歌声”,你才可能成为一个令人尊敬的创作家。

《走向冰川》魏锦著宁夏人民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