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风采尽出小巷中

2006-02-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曾毅 我有话说

一个老人,她74岁的生命在2005年12月3日就已经停止,但她的名字却越来越广泛地在她生活过的城市里传颂。

剧场里,她的故事被自发地写成“二人转”在传唱;社区里,她的笑容被定格在画廊里受敬仰;机关里,她的事迹让每一个公仆受感动;长影厂内,她的故事被两个资深的编剧一边哭一边创作成剧本,将在不久的

将来向全国观众展示……

一个怎样的老人会有如此的魅力?

党旗下闪亮的“小巷总理”

长春市二道区东站街道十委社区党委书记兼居民委员会主任,这是谭竹青全部的头衔,也是她48年没有变过的岗位,尽管中间有过好几次招工招干的好机会。

其实,东站是个平民区。“这么多年来,我们这儿的居民最大的一个官是科长。”现在的十委代理居委会主任赵惠君说:“当年这里是三条胡同一条街,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棚户区。”就是这样的地方在谭竹青几十年的努力下,成了全国模范居委会、吉林省党建综合示范区、省精品社区、长春市文明示范社区、长春市十大魅力社区。

这面旗,是谭竹青作为基层党委书记筑牢堡垒、带好队伍硬干出来的。

党的书记就要调动各个党员的积极性。针对不同层面的党员,谭竹青提出了流动党员协管、下岗党员托管、离退休党员直管、在职党员双管的新思路,并根据社区党员的职业特点和个人特长,组织了由78名党员参加的志愿者服务队,在家政服务、治安巡逻、文化娱乐等方面为居民服务。在社区,党员岗、党员绿化小区、党员卫生楼道、党员帮扶对子等活动不仅有声有色,更为群众排忧解难。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在居民心里,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标志、一种温暖。

而谭竹青本人,也获得了上至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社区工作者、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民政部孺子牛奖等大大小小170多项荣誉。

她的老伴儿说,她很知足。1948年她领着弟弟露宿街头七天七夜快要饿死的时候,是共产党解放军救了她,她的命是党给的,她能不好好干吗!

而东站十委的百姓却知道,十委发展的背后,是她的智慧与辛劳。

“不发展经济啥事也办不了”

印象中,谭竹青从未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类理论术语,只有高小文化的她或许说不出来。但她的“不发展经济啥事也办不了”却为这理论做了最好的实践。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东站十委有“八难”――入托、吃饭、行路、就医、维修房屋、理发、孤寡老人生活和待业青年、两劳人员安置难。居委会更是穷得连笔都买不起。

谭竹青首先想到办个小吃部,既可以解决待业人员的问题,又解决了居民的实际生活困难。可是一没钱二没房,怎么办?谭竹青动员老伴儿把家里的450元家底都献了出来,就连锅碗瓢盆都没留,自己家只能在炕沿上吃饭。然后,她领着班子成员和党员拣砖头、挖沙子,愣是用自己的手盖起了小吃部,还起了个吉祥的名字叫“如意”。

就是从这个“如意”开始,十委有了麻花厂、鞋厂、皮革厂、服装厂、汽车修配厂……17个委办企业如今的固定资产2000多万元,实现年产值1000多万元,累计纳税680多万元,近5年年均实现利税60多万元。

有了钱,谭竹青没买自己的专车,也没出国旅游考察过。她办起了幼儿园、敬老院和校外辅导班,修建了柏油路、在人行道铺上方砖,种上花草、盖起凉亭和街心花园。如今,十委每个家庭都有医疗档案和优惠卡,居民有病就医、室内装修、水暖安装、紧急用车等17项日常生活需求不出社区就可以享受服务。

“有下岗无失业”的铿锵承诺

“上有国务院,下有街道办”,这是谭竹青常说的。这看似调侃的话却是她将自己的职责与党的要求紧密联系的写照。于是,在改革的今天,在以工人为主要成分的东站十委,就有了谭竹青“有下岗无失业”的郑重承诺。

董学琴是十委一个普通的居民,1997年的一天,惟一有工作的丈夫垂着头带着下岗的消息回到家。找工作没关系、自己干缺资金,董学琴只有掉眼泪的份儿。没几天,她家的门被谭主任敲开了:“你干点啥吧,谭姨给你找地方。”连个“谢”字都没说出口,董学琴的炸鸡店就在委里的露天市场开张了,本钱也是谭竹青找人借的。炸鸡店刚还上债、有了点规模,就赶上了政府取缔露天市场。不光董学琴着急,谭竹青更着急。这个市场还有她安置的39名下岗职工呢。于是,谭主任四处奔走,找来开发商,建起了全市第一个由社区居委会兴建、管理的室内市场。董学琴在这里做起了面食,如今不仅规模越来越大,还解决了5名下岗职工的就业。

赵惠君介绍说,十委承诺下岗三天之内就介绍工作,为此,谭主任想出了四个渠道安置下岗职工,一是利用街委企业,二是利用社区服务网点,三是寻求驻委企业,四是鼓励自谋职业。就是这四条阳光道,让十委500多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