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农村教育要适合农村娃

2006-03-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嘉宾:吴明熹委员致公党中央副主席 本报记者 冯蕾 我有话说
提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2005年吴明熹委员带领致公党成员先后去往贵州、重庆、四川等地调研农村教育情况。他认为,要让农村孩子真正享受与城市孩子相当的受教育机
会,还需要更多资金、人才支持,尤其是,农村家庭自身的教育意识也需要大大提升。

记者:去年,您对多个农村地区的教育情况进行了调研,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吴明熹:首先得说“两免一补”政策。在贵州农村调查时,许多家长都感叹说:“孩子上学再不用交钱了。”从2006年开始,我国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为推进这项政策,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将分别累计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1258亿元和924亿元,这些投入将给更多农村孩子带来福祉。另一个感触就是:城乡差距,学校的差距,教师的差距,尤其教育观念的差距还很大。

记者:缩小差距的关键点是什么?

吴明熹:长期以来,教育投入不足是瓶颈。正是看到这一问题,农村教育的投入机制在不断完善,但光靠投入是不够的。调研中我们看到,有的学校虽建起了新教室,但教学设备还很陈旧;大部分学校的老师还是初中或高中学历,没有专业师范学习背景;许多生理有缺陷的孩子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为他们设立的学校几乎没有。甚至一些农村家庭仍把孩子看成“劳动力”,不支持孩子、尤其是女孩子读书。因此,我国在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之后,更要关注如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改善农村教育的软环境。

记者:建设新农村需要新农民。如何在义务教育阶段提升他们的素质?

吴明熹:部分农村地区的孩子能够顺利读完初中一二年级,可往往到初三就退学了,他们有的务农,有的外出打工。我们发现,他们中有些并不是没钱上学,而是不愿学习,觉得书上的东西用处不大。这给我们提出了新课题,什么样的课本才适合他们?我认为,农村地区的教学内容和结构应进行调整,要鼓励编写贴近当地生产、生活实际的乡土教材,使绝大多数不能进入高等学校的农村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能完成基本文化素质和基础职业技能的培养。给他们传递更多有用的信息,比如农业技术、手工业技术。只有他们学到致富的本领,才能真正改变农村。图为河南三门峡市农村儿童在学习。本报记者刘新武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