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安徽弘扬“崛起精神”力促经济崛起

2006-03-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李陈续 我有话说

本报合肥3月7日电(记者李陈续)“回顾2005年,您感觉印象最突出的词汇是什么?”记者近日随机调查了10位安徽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6人的答案是“崛起”,3人是“发展”,还有1人是“加快崛起”。与之相印证的是安徽省的一组数据:生产总值增长11.8%、财政收入增长26.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7%、利用省

外资金增长52.2%、人均生产总值超过了1000美元……事实表明,在新一轮快速发展的大潮中,安徽经济扬起了奋进的风帆。

解读安徽经济走向崛起的内涵,接受记者采访的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经济、社科界学者专家,在对资金、项目,产值、效益等经济层面表现出强烈信心的同时,一个共同的评价是:面向“十一五”的安徽崛起,最为有力的支撑是弘扬“崛起精神”、形成“崛起文化”。

作为一个农业大省、资源大省和人口大省,安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仅实现了经济持续不断的增长,还创造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等敢为人先的辉煌。但是,安徽也面临着困惑和压力:一方面自身纵向大步前进,另一方面横向比较尤其是与东南发达地区比较差距趋于拉大。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和落实中央作出的“中部崛起”重大战略决策,提出全省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并立足省情,确立了“东向发展”战略,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科技优势和综合生产能力优势和安徽对华东的资源支撑作用,促进其双向互动,真正实现安徽作为“长三角”纵深腹地的价值,推进经济崛起,造福安徽人民。同时,省委、省政府清醒认识到:实现经济东向,核心问题是要实现精神、观念和文化的“东向”。因此安徽把培育弘扬“崛起精神”和构建“崛起文化”,作为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软件”。

坚持发展为上、树立加快发展的强烈意识,是安徽弘扬“崛起精神”的主体内涵。面对沿海地区日益发达、中部各省加速崛起、西部开发普遍提速的逼人形势,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不进则退,发展为上。为切实增强全省干群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加快发展的进取意识,安徽用自身发展的成就树立发展的自信,用周边发展的事实形成发展的动力,用造福一方的责任激发发展的热情。省委、省政府及时推进“全民创业行动”,以政策、舆论推动全民“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在努力激活社会创业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促进全省上下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让加快发展成为最热门的话题和理所当然的中心工作。

坚持改革为先、进一步激发大胆探索、敢于创新的激情是弘扬“崛起精神”的基本特质。安徽是“大包干”和农村税费改革的发源地,从来不乏勇立潮头的创举。在谋求安徽经济奋力崛起过程中,省委、省政府不仅积极鼓励和保护改革探索和实践,而且率先垂范。继顺利完成农村税费改革之后,2005年全省又选择18个县在全国率先进行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建立农村基层管理新体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和“三农”社会化服务新体系,改进农村工作考核评价办法。以此为效应,全省国企产权改革、地方金融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行政管理改革得以全面有效推进。

坚持正气为本、形成谋事业、求发展、比贡献的社会风气是弘扬“崛起精神”的重要内容。安徽把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科学机制、让干事业的人有为有位作为深化干部体制改革的重点,作为树立正气的价值导向,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年度考核和实行试用期制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实现各级领导干部能上能下、优胜劣汰。同时,强力推进机关作风效能建设,通过推行岗位责任、服务承诺、限时办结、否定报备、首问责任、失职追究和窗口部门一次性告知等制度,努力杜绝机关工作作风中的官气暮气惰气俗气,提高办事效率。合肥、芜湖等城市更是掀起“问责风暴”,奖优罚劣,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营造一流投资环境。

弘扬“崛起精神”为实现经济崛起提供了保障和动力。对于安徽2005年经济崛起的形势,此间专家学者认为,各项指标表明,安徽整体经济在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稳健运行,呈现出速度快、效益好、物价低的良好势头,为“十一五”期间全面健康快速发展、实现“奋力崛起”的目标奠定了稳固基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