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CCTV―10用精神造就神话

2006-03-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春利 张蕾 我有话说

2005年岁末,当人们欢天喜地准备迎接新年的时候,CCTV―10科教频道的编导们却怀着复杂的心情开始了真正的辞旧迎新。在中央电视台“品牌”战略的方针下,科教频道酝酿了两年的节目改版大刀阔斧地进行:37个栏目缩减成了23个,许多制片人、编导面临转岗、改行甚至是下岗的现实。一段时间,不少即将消逝的老栏目都在最后一期审看时聚齐了所有编导,大家自发地送别朝夕相处了5年的栏目,充满着仪式感,有人眼含热泪,但却没有抱怨。因为每个人都知道,阵痛之后将会有新生儿的诞生,那些富有时代特色、更加贴近大众的新节目将会给科教频道带来新的活力,让科教频道吸引更多的目光。

正如期待的那样。2005年12月26日,当新鲜出炉的新版栏目亮相后,好评如潮。改版第一周收视率大幅度上升,不断刷新CCTV―10曾有的纪录,涨幅达到30%以上。调查公司资料显示:观众忠实度和满意度节节攀升,收视人群不断扩大,自主创新的节目引起反响。

把大教授“训练”成科普专家,让每一份感动都能找到缘由,满足天下所有的好奇心……每一期节目背后都支撑着智慧的力量

没有电视剧的悬念故事,也没有演艺明星的花团锦簇,更没有综艺节目的歌舞升平,作为一个以传播科学知识、传递人间真情为内容的专业频道,CCTV―10在激烈的竞争中靠什么锁定人们的目光?

《百家讲坛》是保留下来的栏目,然而旧瓶也装上了新酒,而且坛坛都是好酒。去年播出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被媒体称之为和“超级女生”同样让人关注的文化大事。今年“易中天品三国”一出场又成为热点话题。制片人万卫解释说,把教授们的小课堂变成大讲坛,把高端研究变成大众普及就是成功的秘密。每个主讲都经历了讲台上的四个状态,开始站着讲,然后坐着讲,再不行蹲下来讲,最后干脆一屁股坐在地上讲,还要像电视剧一样每5分钟一个悬念,每10分钟一个设问,每集都来点高潮,结果所有的史实都深入浅出,所有的观众都拍手叫好,所有的同行都惊讶,原来课还能这样讲?

招牌栏目《讲述》的每个创作者都在求新求变。对事件、对人物内心用科学的态度深入探讨让《讲述》不同凡响。一个北京胡同长大的混血儿,到了不惑之年决定寻找自己真正的亲人,镜头跟随他来到了美国,他竟然是抗战时期飞虎队队员的后代。然而,他在美国只住了一个晚上就开始想家,他觉得自己的精神家园永远在中国。这期节目有对战争、和平的思考,还有对家园的不同诠释,节目是厚重的,命运的色彩是丰富的,让人过目不忘。

《状元360》、《人与社会》、《百科探秘》、《重访》是稳中推新的4个栏目。每个栏目都活色生香。《状元360》是一档以产业工人和普通劳动者为主角的大型互动栏目。和纯娱乐性节目相比,展现劳动者职业技能风采境界已经不一般,还能够让观众乐起来、参与进来,的确是要下一番功夫的。制片人张国飞讲起他的“平民英雄”们滔滔不绝。叉车比赛,两位叉车司机在高空中用机械手穿针引线;按摩师竞技变成了看谁揉出的哈密瓜汁多;幼儿园老师同时面对十几个孩子,看谁的72变能把更多的孩子吸引在身边……一个个匠心独运的节目在轻松中推崇着职业精神,展现了劳动者的智慧和风采。

《人与社会》将道德情操、人文素养、人格健全等观念在故事中碰撞,构筑了和谐社会的一道风景;《百科探秘》以科学发展观来认识社会,科学解读民生话题;《重访》带着历史的沧桑和现代的思索上路,让人们切实感觉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

不少人把科教频道称为绿色频道,然而,改版后的科教频道不仅让人感到满眼绿色,还点缀着绚丽的花朵,每一朵花都饱含着智慧和辛勤的汗水。

科学和迷信只隔着一层纸,科学的眼光能够去伪存真,看到事物本质、还原历史真相。科教频道带着科教兴国的理念用镜头放大真理,揭开一个又一个奥妙

在某个被称为起火村的村庄,“着火”已是家常便饭,为此,家家挂红布,户户供火神,村口还摆放着一面驱除鬼神的大镜子。《走进科学》栏目组的编导了解到这样的情况,马上开始了探访,他们请来了化学专家、邀到了社会学学者,组成了非常专业的报道组,用镜头揭开了“火神”的面纱。原来是养鸭场废弃的蛋壳中含有“磷”的成分,这个火种通过家家户户的老鼠洞传播开来,遇到风吹日晒自然会起火。

这样的事情在科技频道不胜枚举。一个普通中年妇女身上会长字,她是故弄玄虚还是另有所图?超乎寻常的特异功能真的存在吗?《新版西游记》戏中的主角变成了黑猩猩,黑猩猩靠什么和人类轻松沟通,合作默契?《走进科学》凭借医学专家的帮助终于让真相大白。制片人张国飞说,我们的栏目不为了收视率而猎奇、不单纯追求新鲜刺激,而是用科学的眼光去解读,解释事物的本来面目,让“科教兴国”的口号在栏目得以充分体现。

用科学发展观看待历史,也是科教频道制作节目的宗旨。《丧钟为谁而鸣》是《探索・发现》栏目做过的耗时最长的一期节目。编导们为了收集到“远东军事法庭”审判战犯的素材,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走访了许多中外专家,历时一年。他们发现许多沾满鲜血的铁证都被销毁了,许多亲眼见证历史的老人也相继离世,然而,带着揭开历史真相的决心,栏目组一次次战胜困难,终于让许多记忆被重新唤起。制片人王新建激动地说,我们的节目用一年的时间承担了科学考察的重担,把遗散在历史长河中的许多遗迹一一捡拾起来,缝合在一起,通过我们的《探索・发现》告诉现在的青少年,尤其是受到蒙骗的日本青少年,让他们切身感到真实的历史触目惊心。

令电视人骄傲和自豪的,不仅是尝试了一种新的科学节目制作形式,也不仅是实现了世界电视史上的两大突破,而是在挺进南极冰盖最高点这一重大事件的报道过程中所展现的那种团结、敬业、吃苦、忘我的职业风范和献身精神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凝聚了一批“立志传播现代文化、弘扬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知识精英。生活中的他们平凡、真实、可爱,然而一旦接受了任务,扛起摄像机、钻进演播室,他们就变成了骁勇善战的尖兵。为了实现作为一名优秀电视人的崇高理想,他们甚至可以将个人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

2004年10月,中国第21次南极冰盖科学考察队前往南极冰盖最高点开展科学探测活动。为了向全国乃至世界观众实时报道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科技事件,科教频道承担了此次科学考察的报道工作,抽调精兵强将组成《挺进南极冰盖最高点》节目组,选拔出陈晓夏和李亚玮两个小伙子作为前方记者参加南极冰盖科考队,全程跟踪采访报道。

在接下来四个月的日日夜夜里,前方记者克服严寒、暴风、气流、冰缝、白化天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危险,凭着优秀的业务素质和执著的职业精神,完成了世界电视史上的两个重大突破―――在西风带和南纬80多度以南区域传送出电视图像信号进行同步报道;特别是在穿越“魔鬼西风带”时,涌浪超过10米,风力超过12级,两名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在浪与浪的间隙趴下、起来,起来再趴下,拍摄了大量珍贵的镜头。李亚伟回忆说:“真有点后怕,因为后来发现,固定用的大铁拴竟然被大浪打弯了腰。”

出发之前,晓夏和亚伟都签了“生死状”,如果遇到意外,超过24小时无法救助,将自动放弃生命。两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子谁也没敢真把这张“生死状”交给家属签字,他们第一次欺瞒了父母和女友,在他们的描绘下,他们即将去的地方只有美丽的风光和憨厚纯洁的企鹅。很快,亚伟和晓夏的亲朋好友和观众们通过电视都看到了:他们没有蔬菜、每天只有一小杯热水,携带的全部传送、摄制器材重达2吨,装卸全靠自己。在无人抵达的人类极限,他们必须顶着大风在摄氏零下40度的严寒中手控天线板调节方位,把节目准时传回去,5分钟的节目在极限状况下传送速度异常缓慢,为了不影响整个科学考察进程,他们只有牺牲自己的睡眠时间……

艰苦的奋斗让晓夏和亚伟实现了理想和信仰的升华。尤其是对于亚伟来说,特殊的入党仪式终身难忘。2005年1月18日,就在成功挺进南极冰盖最高点的当天,鲜红的五星红旗飘扬在海拔4093米、气温摄氏零下42度的南极冰盖最高点的那一刻,李亚玮对着党旗宣誓。他回忆说,那种神圣绝不是“作秀”。在南极,他亲眼看到在摄氏零下50多度严寒时,第一个冲下去修理车辆,拧紧螺丝的是老共产党员;经过冰缝地带,走头车给大家摸索道路的也是老共产党员。

为了这次节目能够顺利完成,后方节目组的全体成员也进入到全负荷、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大家吃住在办公室,光方便面就吃掉了21箱;23岁的女编导因为劳累过度患上了急性肾炎;制片人李明为了赶送播出带,撞车以后不顾身体和车辆的损伤,直奔播出线;自从前线记者出发后,科教频道领导的手机24小时都开着,并在危急的时刻果断地作出了正确的决策……

累计1310分钟的《挺进南极冰盖最高点》专题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但令节目组感到骄傲和自豪的,不是成功地完成了一项重大的报道任务,不是尝试了一种新的科学节目制作形式,也不是实现了世界电视史上的两大突破,而是在报道过程中,科教频道的同志们所展现的那种团结、敬业、吃苦、忘我的职业风范和献身精神。这种精神延续到接下来的《可可西里大穿越》中,前方记者在无人区中再次经历了生死考验,车辆陷入沼泽,徒步行走了8个多小时,陈晓夏一次次倒下,可是摄像机却紧紧抱在怀中。

真情节目感召逃犯自首、社会纷纷捐助,科普节目让办公室成了致富咨询室,电话铃声从来不断,荧屏上的精彩和感动在生活中继续着……

《讲述》栏目做过一期节目叫做《向西向西向西》,讲的是一个罪犯从一个西部警察手里逃脱,警察因此蒙冤,为了还自己清白,自筹资金千里追逃犯,从黄土高原一直追到青藏高原,在被称为死亡谷的生命极限地,生和死、正义和邪恶在生命和生命中对决……这期节目播出后,公安部门甚至科教频道办公室都接待了前来自首的逃犯,他们说,逃亡的心惊肉跳,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痛苦、人性张扬的精神力量让他们不得不这样选择。

编导华夏深情地说:如果看过《千里走单骑》一定不会忘记那个送别高仓健的画面,质朴的西北人送了一程又一程,追着车跑。我们和西部警察离别时就上演了这样的画面。最后,我们不得不欺骗他们说,往回走,我们想拍拍你们的背影,他们终于转身了,望着他们坚毅的背影我们所有人都哭了。

一个花季女孩阿丹在迎来自己15岁生日时知道了自己身患重病,必须截肢,残酷的现实让她一度不能自拔。当镜头将这份真实传达出去的时候,来自全国各地的捐款、捐物把科教频道的办公室变成了慈善会。编导们也纷纷捐献出自己的爱心;一个靠养苍蝇生蛆来提取高蛋白饲料替代品的农村姑娘,固定资产超过百万元,《点蝇成金》的节目播出后,办公室又成了致富咨询站。科教频道的所有编导几乎都经历过和采访对象、和观众之间情感的交融。工作之外,真情故事仍然在继续。

科教频道开播5年来,不少播出的故事都被拍摄成影视剧。主题为《爱的变奏》的节目,讲述了两个抱错孩子的家庭的无奈,电视剧《错爱一生》便取材于此;以《向西向西向西》为原型的电视剧《救赎》也大获成功;以历史文化为内容、以科学技术发展、探索发现为题材的多部纪录片在DVD市场热卖。《探索・发现》栏目的10集人物传记片《爱新觉罗・溥仪》改版后播出,一下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定期给自己上课,给栏目体检,科教频道已经硕果累累但总是居安思危,他们的口号是不进则退

中央电视台实行末位淘汰制,栏目在季度综合评估中排名在末位,将被黄牌警告,连续两次就会被罚下场。激烈的竞争让每个编导心中都装着市场和观众、责任和信念。在压力之下,不少栏目都求助于调查公司协助调查栏目播出后的反响,探寻提升的方法。

《百家讲坛》刚刚召开了四个观众座谈会。每个座谈会请来的观众代表都是不同的收视人群。有趣的是,会上只有观众和调查公司的人座谈,编导们则把自己放在黑幕后,倾听来自观众的最直接的声音。有时,这些声音让他们振奋,有时也让他们担忧,当然也有让他们面红耳赤的时候。调查公司提供的文字分析报告更是每一个编导要认真学习的,什么节目受欢迎,什么节目反响平平?每个编导心中都会有数。编导们称这是给自己上课,给栏目体检,每次体检结果都显示,越是真实的才越感人,观众们在看多了某某戏说、某某秘史、某某绯闻、某某风云之后,渴望寻求事物的本来规律、探索真理的真谛。

科教频道的编导们都有一个基本要求:要不断进步,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成绩上原地踏步,不进则退。所以自发学习和研讨让科教频道有着一种学术的氛围。科教中心主任张宁说,栏目编导们经常会到网站上和观众交流,和观众探讨节目制作,和观众谈古论今;为了制作好节目,编导们都会做大量的案头工作,他们熟知科学进步历程,关注每一个影响人类发展的发明创造,他们中很多人都具有高学历、留学海外的经历,甚至称得上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张宁介绍说,在编导们不断努力下,现在科教频道自主创新的栏目占绝大多数,很多人看了《探索・发现》、《走进科学》等栏目都以为是国外进口的节目,事实上这都是科教频道电视人们付出的努力。

改版后的科教频道,科技、教育类节目质量有所提高,大部分进入了频道主打的“教育板块”和“晚间精品板块”,形成了以《走近科学》为核心的科技类栏目集群,节目的科技、教育含量更加提纯,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张宁谦虚地说:在世界科技节目生产总量中,中国所占份额与电视大国地位还不相称。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已成为全球闻名的科普节目生产商,美国探索频道在100多个国家拥有数亿家庭订户,成为世界上发行最广的电视品牌,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知而获智,智达高远”,有着自我“体检”的勇气,有着进取精神,有着远大的目标,今后,科教频道必定更加辉煌。


 5年来,中央电视台10频道(科教频道)的编导、记者们坚持“三贴近”原则,扎实采访,认真编辑,不辞劳苦,为宣传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而努力工作。他们的足迹遍布国内外,经过不懈的努力,不仅拍摄制作出了一大批广大观众喜爱的电视作品,而且探索出一种新的科学、教育节目制作模式,造就了一支团结、敬业、肯于吃苦的电视人队伍。

图为中央电视台10频道记者在外景地采访。

本版图片均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提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