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江苏省宜兴市做大做强职业教育 为地方经济发展打造人才“蓄电池”

2006-03-13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素有“教授之乡”美誉的江苏省宜兴市,继1986年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后,又获得了“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诸多荣誉。宜兴市教育局局长许兴城介绍,近年来,宜兴紧跟地方经济建设和职教发展特点,职普招生比始终保持在6∶4左右。职教重点从调整学校布局、提高规模效益入手,加强专业建设、加大校企合作

力度,做大、做强、做优职教,为地方经济发展打造人才“蓄电池”,20多年来已为宜兴输送了4万多名技术型职业人才。

一、统筹协调,优化布局,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办学格局

上世纪90年代初,宜兴市职教大部分附设在普通中学、乡镇成人学校、职工学校办班,最多时全市有48个办班点,校均学生数不足150人。针对这种“满天星”的办学格局,宜兴教育局意识到,学校上规模,质量上水平是职教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确定了“调大规模、调优布局、调高质量”的办学思路,决定从整合资源、调整学校布局入手,先后调整撤并27个招生点,至去年招生点压缩到11个,校均人数超过1000人,全市职校在校生近2万名。形成了“两所国家级重点职中为‘龙头’,两所省重点职中及两所特色学校为‘骨干’,五所成人类学校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具有地方特色的办学格局。

一是着力建好“龙头”学校。着力建设市职教中心和丁蜀职教中心这两所国家级重点职中是调整学校布局,优化结构的重点工程。首先,在原“松散型”职教中心的基础上,“强强”联合。1997年开始易地新建市职教中心,目前三期工程已完成,占地300亩,建筑面积13万多平方米,拥有职前教育在籍学生5200多人,教职工48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达370多人,全部达本科及以上学历,年均培训在职人员8000多人次。该校的“机械制造与控制”、“会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被评为省示范专业;其次,从1995年开始,先后又投入2300多万元人民币,使丁蜀职中成为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中和省合格职教中心。该校始终以“机电一体化”和“工艺美术”专业现代化建设为主线,加快学校硬件建设步伐。该校“机电技术应用”和“工艺美术”专业被评为省示范专业。

二是加快建设“骨干”学校。分别于1994年和1996年新建的张渚职中、和桥职中,均已成为省重点职中。2005年,张渚职中的“电子与信息技术”、和桥职中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分别被评为江苏省示范专业。

三是整合资源,扶持特色学校的建设。宜兴市委、市政府将原隶属于计经委的市技工学校和原隶属于旅游局的市旅游职校建制划归教育局管理。划归教育局管理后,两校在事业规模、师资配备、经费投入、内部管理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扶持,使“技工”、“旅游”两校的特色建设成效更为明显。

四是积极鼓励和扶持五所成人类学校兼招职前班,作为全市职教办学事业的“补充”。

二、资源共享,成职沟通、促进职前职后教育协调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前期,宜兴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国大胆进行成职教沟通办学模式的探讨,走两教沟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办学路子。仅去年就承担全市从业人员岗位培训23.9万人次,全员培训率为50.9%。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9309人,超年初目标55%;培训失业职工3142人。

首先在办学模式上进行大胆改革。即从学校建制上打破历来职前职后各自为政的传统格局,采用“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几所学校,一个实体”的办学模式。从学校内部运行的体制上保证成职教融为一体,相互沟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如市职教中心、经济学校、立信会计学校、市职工中专、市电大等几所学校合为一体。这样的办学模式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和配置,提高整体办学效益。

其次在管理上两教沟通,统一归口。主要采取了四方面措施: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将职教、成教两个业务科室合并为一个科室;二是在事业规划上统筹兼顾,职前职后并举;三是在师资和教学设施的使用上统一管理,充分提高教育投入的利用率,减少重复投资的浪费现象,弥补单个学校某些方面办学条件的不足;四是在考核和评估上统一归口管理。

三、优化专业,产教结合,为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一是宏观调控专业设置。根据人才需求和“规模效益”的办学要求,宜兴市从专业设置论证、专业设备投入、专业教师的调配、各专业招生计划的编制等方面,加强宏观调控。要求上规模的学校专业设置既要覆盖面广,又要办出本校的特色专业,同时还要开设灵活性专业,目前全市专业结构基本合理。

二是紧扣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开设专业。宜兴不断扩大为“二、三类”产业服务专业的招生量,鼓励和扶持学校开设机械制造与控制、机电一体化、电子技术应用、化工、电线电缆、工业与民用建筑等“工科类”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数占在校生总数的75%以上。目前,全市共开设53个专业,其中省示范专业7个。

三是校企合作,“订单式”办学。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推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开展“订单式”培养,从招生、师资、实验实习、毕业生就业等方面与企业“无缝”合作。去年,市职教中心与无锡江南电缆集团公司合作成立“宜兴职教中心江缆分校”、“江苏电大宜兴学院江缆分校”,首批105名苏北学生已在该校区学习、生活。丁蜀职中探索培训基地的中外合作之路,去年5月与德国BBZ培训中心签订协议,成为中德(宜兴)技术培训中心,全市职业学校已选派16位机械专业教师到德国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市职教中心、丁蜀职中、技工学校和旅游职校等分别在徐州、泰州、淮安、盐城等地区招生1871名,丁蜀职中还在陕西招生325人。2005年,宜兴市教育局在南北合作招生工作中被无锡市教育局评为先进单位。

四、强化管理,注重质量,提高办学效益与水平

一是狠抓教学常规。借鉴普教抓教学常规的经验与办法,把职教的教学管理、质量监控统一归口市成职教教研室管理。

二是深化教学改革,根据职教的特点,狠抓“单招”(普通高校单独提前招生)和“技能”质量的提高。一方面,加大实验实训设备投入,全市职校的实验实训设备总投入近1亿元;加大实训力度,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操作水平,每学期对各类型职校学生开展一次全面的技能竞赛;去年,2706名毕业生100%持“双证”毕业,100%达到中级工水平,其中持两张以上技能等级证书的达81.1%。另一方面,不放松“单招”工作,去年全市有637名学生参加对口升学考试,专科以上进线622名,过线率97.6%,其中本科进线103名。

三是加强就业指导、创业教育。近三年来,宜兴市职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9%,对口就业率超过80%。工艺美术、机械、电子、钳工、旅游服务、烹饪、幼师、化工、服装、电线电缆等专业的毕业生成为就业市场的抢手货。除了本市企业,苏州、无锡、南京、上海、厦门、广州等地大中型企业纷纷前来宜兴职校抢订就业合同,争夺具有一技之长的实用型人才。

宜兴职教将始终以地方经济建设为主线,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力争用3年创建30个宜兴市中等职教合格专业,各校均要形成1个以上特色专业,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技能型人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