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把公益活动做得更有针对性”

2006-03-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肖连兵 我有话说
在跨国公司中,论起对中国公益事业的投入,百胜集团着实是大户之一,累计总额达到6000多万元人民币。但在百胜集团中国事业部总裁苏敬轼看来,百胜还可以做得更多、更好。

从小做起,越做越大

跻身世界500强的百胜集团是美国的大型餐饮企业,旗下有肯德基、比萨饼等知名品牌。上世纪80年代末,百胜进入中国市场。“从那时起,我们就在中国开展了公益活动。当时的投入虽然不多,但我们的理念很明确的,要在中国立足,就要关爱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我们先从教育员工相互关爱入手,员工有了爱心就会自觉地向消费者传递爱心,受到关爱的百胜消费者再去关爱他人,从而产生传递关爱的效应。”苏敬轼总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苏敬轼总裁告诉记者,随着百胜在中国业务的蒸蒸日上,其对公益事业的投入也越来越多。他说:“我们认为,弱势群体需要社会关爱,在社会关爱中,企业提供的帮助比个人的更有力。企业的发展来源于社会,企业的经济实力越强,越应加大对公益事业的投入,从而体现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精神。他特别提出,百胜大搞公益活动不是通过其打造形象,而是向社会表达爱心,因为百胜为推广品牌所做的广告已经铺天盖地了,不需要再把公益活动搞成市场推广活动。”

变被动为主动

苏敬轼总裁坦言,2002年以前,百胜在公益方面开展活动的特点是有灾救灾,有难消难,随机性强,处于一种被动局面。从2002年起,百胜开始主动策划公益项目,制定了曙光基金计划,主要内容是在10年期间出资3800万元人民币,资助贫困大学生。为了更好的实施这一项目,百胜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系,最终联合创办了中国肯德基曙光基金。

在谈到曙光基金的定位时,苏总裁说,救灾消难是大多数企业都关注的,希望工程在温暖着农村小学生,于是百胜开始关注其他需要给予援助的公益领域。当从媒体上得知中国出现了贫困大学生的问题,但企业对贫困大学生的公益投入还不够时,百胜决定把目光锁定在填补这一相对“空白”的公益领域。

有的放矢,做出新意

“开展公益事业也要讲创新,要做就要做好。”苏敬轼总裁道出了曙光基金计划的新思维,曙光基金的特点是有很强的针对性,在确定对贫困大学生的定位后,百胜决定在做法上也要有的放矢,并且体现新意:一是选择关注度不高的大学为受益单位;二是要求受资助的大学生在暑期里到百胜的餐厅实习,并在这期间发给工资。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这些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融入社会的心态;三是倡导受资助的大学生毕业后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向曙光基金捐款,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这些受到关爱的贫困大学生想着去关爱与其有同样境遇的人。

百胜让受资助的大学生到肯德基餐厅实习是不是为了招聘人才呢?对于记者的问题,苏敬轼总裁的回答很坚定:“我们这样做的出发点是为了向贫困大学生表明,我们资助的不仅是资金,餐厅经理们手把手地对他们进行培训还体现了我们对他们的人际关爱。”他总结说,3年来,中国42所大学的860名贫困大学生,接受了来自曙光基金的每学年5000元人民币的资助。他们的感受是不仅得到资金上的支持,还从社会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并知道去关爱他人。

苏敬轼总裁最后还告诉记者,作为全球餐厅网络最大的餐饮集团,百胜对中国公益事业的投入会越来越大,但需要有创意并能收到实效的项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