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此中有“真”意

2006-03-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倩 我有话说

王晓鹰国家一级导演。198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1995年在中央戏剧学院获得我国第一个导演艺术专业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在戏剧界,有这样一位导演:他真诚地导演戏剧,欣赏真诚的戏剧表演,摸索真正的戏剧理论,探求戏剧乃至人生的真境界、真品格。他就是王晓鹰。

1957年王晓鹰出生在北京,初中前的生活是在合肥度过的。由于父母都是梨园中人,自幼在戏剧环境中熏陶出来的王晓鹰,于1975年开始在池州地区文工团工作。1978年他考入中戏导演系,毕业后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任导演。1995年王晓鹰在徐晓钟教授指导下,获得我国第一个导演专业博士学位。《魔方》是王晓鹰至今仍然回味无穷的导演处女作,该剧是相互没有联系的9段故事,情节也不连贯,却拥有着难能可贵的年轻人的鲜明、真诚和犀利,在当时国内的现实主义洪流中,这部作品共演出80多场,场场爆满。年轻的他在创作路上前进着,《保尔・柯察金》的故事到了他手里,就开始强调生命意识的觉醒。在新版《雷雨》中,他淡化了社会性因素,而强调人的感情,做了很多戏剧的诗意化处理。曹禺先生看过后很是赞赏:“谢谢你让一个很旧很旧的剧本得到了新的生命。”

可就是这位被称为前卫实验话剧导演的王晓鹰,在1988年前往德国看了整整100场戏。他在德国主流剧院间奔波,在东西柏林之间奔波,那里舞台造型呈现出的冲击力和戏剧所达到的思想深度,给了他深远的影响,从而回到主流戏剧的层面,更多地去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命运。

在王晓鹰看来,话剧艺术本身应该是一种以“经典”为主流的艺术,他认为戏剧艺术的内涵除了轻松和新奇之外,还应该让人感受强烈的情感,体味深刻的思想,领悟命运和观照灵魂,被社会责任感和生命激情所震撼、所感召。近年来的《萨勒姆的女巫》、《浴血美人》、《哥本哈根》,让王晓鹰在戏剧舞台上留下了更多的经典之作。有的观众在看完《萨勒姆的女巫》后说:“感觉是一场轰炸,把我们看得声泪俱下。”王晓鹰自己也说:“我有时候把排戏当作一种生命的事业的体验。排《哥本哈根》我有很多体验,历史的,还有科学家的责任感。如果不排它,我的生命触角不会伸到这个地方。”

2005年开始,王晓鹰再度结缘戏曲,先后执导了两部戏:越剧《赵氏孤儿》和黄梅戏《霸王别姬》。他以个人对戏曲的尊重、感悟和理解,在实践中运用一些话剧因素,业内包括观众都有人感叹“王晓鹰太懂得戏曲了”。他自称是个对演员很“残酷”的导演:“比如最后孤儿认程婴做爹的戏,我要求无锡艺校30多个小演员,每一个孩子的表演都要到位,每一个都亲自示范要求他们声嘶力竭,一遍又一遍。最后,这些完全没有表演经验的孩子,在合排时都全情投入,泪流满面。”在家乡排演黄梅戏《霸王别姬》,因为全剧还没有成型,王晓鹰谢绝了记者们想看排练的要求,他说他每次排新戏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来自于他对戏剧本身的热爱,更来自于他对人生的领悟。

这位国家一级导演,现任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的名人,在每年七、八月如火的日子里,都会出现在北京胡同的小剧场里,穿着统一的文化衫,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们一起观看、探讨大学生话剧。他鼓励大学生戏剧要更真诚些,甚至是犀利;他指出大学生戏剧中的一些误区,倡导对戏剧本质的理解。

“文华奖”优秀导演奖、“曹禺戏剧奖”优秀导演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导演奖……这些荣誉已经成为过去,也不足以成为放松学习研究的资本。他被称作学者型的导演,在舞台实践的基础上同时进行着导演艺术的理论研究,目前已发表导演艺术研究论文40多万字,对“舞台假定性”、“心理时空结构”、“表现性舞台意象创造”等导演艺术理论课题,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出版了《戏剧演出中的假定性》、《从假定性到诗化意象》等导演艺术理论专著。他关注中国话剧的生存环境,呼吁话剧不能单以市场来考量,而对都市文化的建立相当重要。在中国影视界戏说成风时,他提倡大众能够建立重读经典名著的概念……此中的真意,王晓鹰忧于此间,更乐于其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