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给中国电影加点故事

2006-03-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任家瑜 我有话说

《无极》与《馒头》闹得沸沸扬扬,如何收场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馒头》击中了《无极》故事逻辑紊乱的软肋。事实上,故事性弱已经成了中国电影发展的瓶颈,无论是叫座不叫好的张艺谋陈凯歌们的大片,还是叫好不叫座的新生代们的文艺片,莫不如此。

造成当今中国电影故事性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它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的发展轨迹、世界电影发展的总体环境及当下中国社会价值观的新旧交替密切相关。首先,中国电影的故事性弱与其近二十多年的走向有关。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电影,由于强调主题性、叙事性和任务性而忽视了电影视听语言的作用,从而导致了电影手段贫乏。而第五代导演对造型的极度强调以及对叙事的极度忽视,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电影可以与叙事无关,电影就是造型艺术。一时间“电影是导演的艺术”、“电影就是画面和声音”成了一边倒的主流观点。

这种矫枉过正似的主张及实践,是以电影的故事性被贬得一文不值、是以电影编剧队伍的溃散、是以动摇电影的根基为代价的。然而,由于当时中国的电影市场化运作尚未真正形成,中国有影响的导演面对的更多的是大大小小的各类国际电影节,而不是国内的电影市场;面对的更多的是多年来被特定的观看方式所塑造的、可以用影像而非叙事进行平等对话的西方观众,而不是普通的中国观众。于是,这股重造型轻叙事的潮流并没有得到舆论和理论的及时矫正和引导。

至此,中国电影重造型不重叙事的大环境已经形成。但由于张艺谋陈凯歌此后的创作基本都是依托小说来完成的,所以他们不擅长叙事的弱点被掩盖了。那段时间,他们分别站在文学的肩膀上,用自己的影像完成了各自的绝唱。可以说,是文学的光环遮蔽了他们不擅叙事的缺陷。而当他们一旦抛弃小说,这种缺陷便暴露无遗,《无极》就是明证。

其次,重画面不重故事又与世界主流电影的技术化倾向有关。纵观整部世界电影发展史,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呈规律性的现象:每当电影技术有所创新时,便会孵化出一批故事手法低劣的影片。当无声电影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形式时,有声电影的问世便直接毁了这种形式。正是因为导演与观众都热衷于感受听演员说话的愉悦,而甘愿忍受或无暇顾及平淡无奇的故事,使得早期的有声电影,在影像与故事两方面都倒退了一大步。后来有声电影终于发展成为成熟的叙事艺术时,结果又因彩色片、宽银幕、立体声等新技术的发明而周期性的陷入困境。

目前电影领域中数字技术创新的深度与广度都要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次技术革新。其中之一的电脑合成影像技术便让众多的导演拥有了更强大的制造银幕奇观的手段,以至于许多导演对壮观场面营造的热衷已远远超过对一个好故事的经营。故事成了幌子,而运用最新的电脑技术来展现迄今尚未见过的特技效果,把我们带入沉船的冰海、恐龙的血盆大口或魔幻世界的大浩劫。《英雄》、《无极》等大片正是在这样的追求技术化倾向的大背景下问世的。然而即使是《哈里波特》、《指环王》也都是有小说原著的。而我们的大导演竟然不明智到要拍原创魔幻大片,不会讲故事的弱点不暴露无遗才怪呢!

设计故事能够测试导演的想象力和观察力,测试他们对社会的认知程度。和过去不同的是,现在的导演已经不能利用他原先的价值观来对新生活进行直接假定。他们首先必须面对日益发展变化的社会,深入地挖掘生活,找出新的价值,提出新的见解,然后创造出一个故事载体,来表达他们对新时代新生活的理解。但是我们的导演不愿凝视现实,他们情愿闭门造车,自欺欺人,用一件件最华丽的外衣来包装一个个毫无价值的故事。从《英雄》《十面埋伏》到《无极》,无不如此。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