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

2006-03-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沈卫星 我有话说

问:为什么说广播电视村村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

答:广播电视是当前对农村最现实、最有效的传播方式。广大农民通过广播电视学习农业技术,了解市场信息,丰富文化生活,了解党的路线、方针

、政策。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是送到农村千家万户的“文化活动室”,是深受农民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工程,对于传播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广大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其他内容也很重要,但广播电视的作用比其他任何一种形式都更直接、更实惠、影响更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先行一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纳入总体规划,优选实施方案,落实工程资金,用超常手段、超常措施,强力推进。

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实施多年,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为了解决边远农牧地区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原广电部和国家计委于1998年初启动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按照当时的统计,全国共有72.3万个行政村,535.8万个自然村,其中11.7万个行政村和56.3万个自然村属于广播电视覆盖的盲区,约有1.48亿农民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经过多年努力,截至2005年底,中央财政和地方配套累计投入资金34.4亿元,基本解决了全国已通电行政村的11.7万个行政村和8.6万个50户以上自然村共9700多万农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的问题。在“村村通”工程的带动下,我国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从1997年的86.02%和87.68%提高到2005年的94.48%和95.81%。北京、天津、浙江等省(市)已基本实行行政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广西、宁夏、贵州等地在工作中摸索出卓有成效的方法和经验。

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还有哪些方面差距?

答:目前全国广播电视村村通总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与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与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城市居民享受的广播电视服务在数量和质量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还存在广播电视覆盖盲区。据初步统计,全国还约有47万个已通电自然村的5400万农牧民群众听不好广播、看不到电视。二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还存在起点低、入户率低和“返盲”等问题。1998年开始实施的村村通工程,由于受当时的经济技术条件限制,投入少,起点低,每个行政村的接收点只能收听收看到中央1套广播、1套电视和省1套电视节目,而且入户率低。而且,目前还有多个省(区、市)没有落实村村通工程的维护经费,大部分省区还没有建立专门的维护队伍,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村村通“返盲”问题,难以保证村村通、长期通。三是广大农村地区无线覆盖效果滑坡严重。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超过80%的农民群众仍然主要依靠无线方式接收广播电视节目。全国大约有6.5万座无线发射台、转播台,绝大部分都在市(地)、县两级广电部门。长期以来,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设备陈旧老化、日常运行维护经费缺乏等原因,导致这些发射台、转播台开机时间短、功率不足,直接影响了中央和省级节目的转播覆盖,中央、省级第一套广播、电视节目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无线覆盖滑坡严重,难以满足农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的基本需求。无线覆盖下滑已成为我国目前农村广播电视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问: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新”在哪里?有什么明显标志?

答:现在进行的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与以前的村村通工程相比,力度更大,动作更大。中央高度重视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1月17日,李长春、刘云山、陈至立等中央领导出席了在广电总局召开的广播电视村村通现场办公会,明确要求,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以超强的力度、超常的措施,强力推进新一轮村村通工作。2月23日广电总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门联合召开会议,对新一轮村村通工作作出具体部署。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与以前不同的主要标志是“五个纳入”。中央明确要求,要把广播电视村村通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各级政府的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考核的内容。同时,各地都要结合实际,尽快成立村村通工作领导小组。

问:推进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的目标是什么?

答:用5年的时间,基本解决广大农村群众收听收看多套广播电视节目难的问题,改变农村广播电视覆盖滑坡的局面,促进城乡广播电视协调发展。

问:推进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具体任务有哪些?

答: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任务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巩固成果。就是要巩固和完善已建的村村通工程,充分发挥其效能,防止出现“返盲”。同时要加大投入,通过设备更新和维护管理,充分发挥现有无线发射台站的作用,遏制无线覆盖滑坡,提高无线覆盖水平,解决农村80%以上的人口能够免费接收多套无线节目问题,满足广大农村地区听广播、看电视的基本需求。二是扩大范围。就是要扫除“盲区”,力争在“十一五”时期基本实现所有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解决大约4200万人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三是提高质量。就是要利用有线电视、卫星共用天线接收等多种技术手段,积极推进农村有线电视建设,不断增加节目套数,电视节目要达到8套以上(包括中央、省和当地节目),不断延长播出时间,不断提高传输质量,提高节目水平,丰富节目内容,更好地贴近农村的实际、贴近农民、贴近农村生活。四是改进服务。就是要建立村村通的长效机制,推动县对乡镇广播电视的垂直管理,落实服务机构和维护人员,保障维护经费,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确保村村通、长期通。

问:推进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的重点是什么?

答:新一轮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对无线覆盖的盲区,要重点解决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使当地农民群众能够收听收看到中央和地方共8套以上电视节目和4套以上广播节目。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推动有线电视村村通、户户通。边远和居住分散地区,可以通过卫星共用天线(“村锅”)等方式进行覆盖,保证农民群众能够接收到多套节目。对于20户以下的散户问题,可留到“十二五”彻底解决。对已经实现村村通的地区,要进一步巩固完善成果,不断增加节目套数,逐步提高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建立长效机制,确保长期通。对无线覆盖的地区,要增加投入,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加强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作,使广大农村地区能够用收音机、电视机直接收听收看到4套以上无线广播电视节目。

问:目前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正在进行哪些方面的工作?

答:摸清底数,制定规划,是做好新一轮村村通工作的基础和关键。目前正按照中央的要求,进一步核实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覆盖“盲村”的情况,进一步摸清已实施村村通工程地区的“返盲”情况,全面调查了解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站的情况,进一步摸清20户以下不通广播电视散户的情况。抓紧编制好“十一五”期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规划,抓紧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为下一步大规模全面铺开奠定基础。

问:国家对各地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在工作思路上有什么要求?

答: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广播电视村村通决不能搞一刀切、采取一种模式。在技术手段上,要根据“先进、安全、可行”的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有线联网的方式,其他地区可采取“村锅”、“村网”等方式。建设的模式要因地制宜,但建设的衡量标准是统一的,就是要注重先进性、安全性、可行性,要做到价格低,质量高,群众满意。

问:实施村村通难,保证村村通长期通更难。国家广电总局对建立广播电视村村通长效机制有什么措施?

答:建立长效机制是做到长期通的关键。围绕建立维护机制,国家广电总局正积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求各省要按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现场会议纪要的精神,尽快推行县对乡的广播电视垂直管理。二是做好基层村村通维护人员的聘用和培训工作,建立和完善村村通维护机构和人员。三是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中央财政已对实施西新工程的八省区村村通的运行维护经费给予补助,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争取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村村通运行维护经费给予补助。地方财政也要加大投入。向农民收取费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经过物价部门核准,适当收取,专用于村村通的运行维护。

问:村村通工程点多面广,如何才能保证各地实施村村通工程的质量?

答:为保证村村通工程质量,我们实行了验收制度。各地首先按照验收要求组织验收,并向总局报送验收报告。广电总局和国家发改委对各地村村通完成情况实行抽检。对按计划完成建设任务、工程质量优良的,给予表彰,对未完成任务、工程质量还不达标的,提出批评,限期整改。今年要对去年各地完成5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建设工程进行验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