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凝聚智慧 关注民生

2006-03-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锐 我有话说

作为一个始终关注着国计民生变化的共和国公民和知识分子,我从头至尾读完了由马凯主编的《“十一五”规划战略研究》一书,并产生了一种与“寄予厚望”的阅读期待相吻合的兴奋感,甚至还伴随有一种激情。显然这与该书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首先,国情分析全面深入,提出问题切中要害。

收入该书的81篇

研究报告,从宏观到微观对于当前我国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细致梳理。马凯同志的《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需要解决的若干重大问题》,提出了资源约束、农业发展、工业发展、服务业发展、高技术产业发展、人口与健康、环境和生态保护、公共安全等八个方面存在的重大问题,并按照新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发展观,理出了基本思路,显示了主持规划制定工作领导者的冷静与明晰。以林毅夫为组长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提交的《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翻两番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在对国情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能源和土地资源、教育、资本、技术进步、金融体系效益低下、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出口增长可持续、收入分配、就业、腐败、经济波动、国有企业等十二个制约因素。以郑有贵为组长的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与对策》,揭示了统计数据中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所掩盖下的严峻事实:不仅城乡收入差距拉大,而且农村两极分化也非常严重。他们指出,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农民来自农产品的收入减少;工业化和信息化并存的第二产业使农民转移到城市更加艰难;把农村经济社会纳入公共财政,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只能渐进,需要较长时间的时间跨度。这就把传媒竭力表达的“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感性喟叹,变成了真正的理性分析,加深了我们对于“三农”问题的认识。

其次,政策的建议充满智慧,可选择性强。

在解决问题的层面上,收入该书的81篇研究报告,均按照“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智慧性地提出了各自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或政策建议,以供政策的制定者参考。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对策的实质在于:从众多可能性中选择一种在当下来看最为恰当的可能性,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择其轻”。例如,关于城镇化的问题,有两种可能性选择,一种是发展小城镇和中等城市,一种是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城市化的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国民经济的生产率的资源密度,只要主要的大城市能够容纳人口的增长,控制好拥塞和污染造成的成本,就能使经济效率提高和城镇就业增加。但问题在于,人口流动可能使得农村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有进取心的青年男性劳动力流失,导致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和“女性化”;而流入人口较多的城市则增加了就业、低成本住房和子女入学方面服务的困难。国家发改委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课题组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则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建议必须把促进就业作为主要目标,因而应该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鼓励有增加就业能力优势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并作为政府政策长期支持的重点;要促进农村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投入的力度;建立以所得税为主的城乡税收体制,从而防止农民负担的反弹;探索农村不同形式的社会保障体制,建立起配套的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各项公益性活动;尤其是在土地的问题上,允许农村集体土地以股份、合作、联营和个人等多种使用权形式参与城镇的开发和建设,并可依法出售、转让、抵押和拍卖等,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农民的利益。

总之,这是一本及时的书,一本多视角分析中国现状和问题的书,一本集中了社会各界高端智慧的书,一本能使你对于新的发展观有更深刻理解的书。

《“十一五”规划战略研究》

马凯主编

北京科技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