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三门峡:农村有了“NBA”

2006-03-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崔志坚 我有话说

带上皮球去村里的灯光篮球场玩,两岁的豆豆最开心,他已在这里看了几十场比赛。面对镜头,他好像若有所思。本报记者崔志坚摄

3月17日,距农历春分还有三天,三门峡灵宝市农民篮球联赛春忙前的第三场常规赛在焦村镇卯屯村举行。在这个经济并不富裕的县级市,有组织的大规模农民篮球联赛已举办了三届。

拿起锄头是农民,冲进赛场是队员,没有工资,没有奖金,但他们快乐。

身着的不是名牌运动衣,脚穿的也不是运动鞋,但他们从一场简单的比赛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这些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快乐和满足,虽离奥运金牌极其遥远,却给这些农民带来“奥运会”的愉悦和兴奋。

民间“萨马兰奇”和农民“NBA”

十几年前,家住三门峡灵宝市焦村镇卯屯村的梁金牛向村委会提出办篮球赛的想法。农村人不种地玩起了篮球,有人说:不务正业!就连家里人也觉得梁金牛犯了神经。梁金牛却犟起了“牛”脾气,非把比赛办起来不可!

1993年春节,首届“园林杯”篮球邀请赛在灵宝市焦村镇卯屯村举行,参赛球队达到40个。看过唱戏的、耍把式的,这种规格的篮球赛对当地百姓来说可是第一次。

一时间,与黄土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梁金牛成了名人。民间“萨马兰奇”,成为人们对他的新称谓。

“我是个不幸的幸运农民!”3月2日,一见面,56岁的梁金牛就向记者伸出两臂:右手臂结实粗壮,左手臂细小。

梁金牛因患小儿麻痹左臂落下残疾,但他从小喜爱体育,特别是篮球。上小学、中学时常常借着月光,在两根木杆支起的简易篮球架下苦练。

三门峡僻居豫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3.9%,篮球是这里人的最爱,特别是盛产黄金、苹果的灵宝市是国家级篮球之乡。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灵宝几乎每个生产队都有篮球队,相互之间经常开展友谊比赛。

但随着生活的改善,进城打工的多了,农村的体育运动少了。农民想搞比赛不是凑不够选手,就是没人组织。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梁金牛出面组织篮球比赛。

在梁金牛的组织下,卯屯村“园林杯”春节篮球邀请赛,一年比一年红火,与农民阔别了十几年的篮球运动,不仅重新回到了乡亲身边,还带动了周边乡村的十几个篮球赛事。但老梁感到美中不足的是,邀请赛热闹,村里人主要是当观众,直接参与太少。

老梁想:篮球技术很难更新,但比赛理念可以大胆创新。于是,他骑着自行车,两个月跑遍了周围3个乡镇,宣传联赛。2004年,新形式的灵宝农民篮球联赛诞生了。

首届联赛只有8支参赛队,经费各队自理,组委会只花了11元钱:5元买纸,2.5元买茶叶,2.5元买煤球,还花一元钱买了4个挂横幅的水泥钉。

承办比赛的卯屯村专门派两人架上大锅烧开水,就这样土得掉渣的农民联赛,竟吸引了周围几十里的乡亲观看。场内兄弟同场竞技,父子同台献艺,场外母为子助威,妇为夫加油,场内人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场外人的心。

就是这样的农民“NBA”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到第三届时,参赛队已经比上一届翻了一番多,达到70个,全部是附近乡镇村的农民球队。比赛还像美国NBA一样划分了8个赛区,主客场比赛时间,分别定在各村庙会或赶集会的日子。

2006年1月3日,第三届联赛总决赛在万渡村举行。就在5天前,老梁相濡以沫36年的老伴突发脑溢血去世。他送别老伴后,仍像往常一样,第一个到赛场,架喇叭线,摆记分牌……

整个赛季共打了763场比赛,观众达30多万人次。总决赛结束时,还评出了最佳赛区、裁判、球员共9个单项奖。

尽管灵宝农民篮球联赛有待完善,但仍堪称一项创举,有人称之为农民的“NBA”。梁金牛为此已经多年没添置过一件新衣服,给来访者的名片也是几年前印制的,上面印着名字、联系电话,职务印的是“共产党员”。

一名共产党员、一位农民向乡村田野释放的体育热情,令人振备,也发人深思。

这里的“乔丹”会种地

“知道NBA明星乔丹吗?”在灵宝市焦村镇武家山村,遇到正在健身器材上锻炼的赵要民,记者上前搭话。

“我们这儿时兴打篮球那会儿,乔丹还没出名呢!”老赵爽快的回答让人觉得所提问题太幼稚。

似乎看出了记者的尴尬,老赵哈哈大笑:“我们有自己的‘乔丹’,30岁的石建堂当选第三届灵宝农民篮球联赛最佳球员,与美国乔丹不同,我们的‘乔丹’会种地,还是养磨菇能手。”

富通天,钱壮胆,联赛人是好汉,源自干群撑腰杆;捷如猴,猛如虎,一身汗浑身土,不为输赢图舒服――这幅农民为宣传自己的篮球联赛所撰写的对联,也是广大农民热心投身体育的心声。

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平时下地干活,赛时上场拼搏,图的不是金钱、输赢、出名,图得是健身,求的是和谐,是发展。体育由此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在三门峡农村展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32岁的杨建雄能吹裁判能打球,当选万渡村村委主任后,应村里人的要求建篮球场,惟一可用的地方就是村中心的一条深达10米的大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杨建雄决定带领群众取土填沟造球场。

听说要造球场,全村几乎男女老少齐上阵,不到一个月就填平了大沟,在曾是垃圾场、全村最脏的地方建起了一个水泥地面、有看台的灯光球场。

建成球场后,一细算,仅填平大沟的土方,全村1000多口人,平均每人5方多。杨建雄发自内心地感叹道:只说群众力量大,不知道力量这么大。

一个篮球架治好了一个乱村

只有360多口人的大王镇小北村家族积怨很深,年轻人不往一堆儿聚,是个出了名的乱村。

去年4月,杨更寅当选村委会主任,农闲时节,他组织人把村中央的土沟填土,弄出半块篮球场,买来一个铁篮球架、两个篮球。

土篮球场建成后,年轻人开始来这里锻炼,不到过年,就盘算起比赛来。

这一来,有人不高兴了,找到杨更寅:年轻人要打篮球比赛,你也得给我们中年人买根大绳,拔拔河,比试比试。

两根大绳刚买来,老年人中有人不乐意了:过年,我们乐和啥?

杨更寅大喜,这等好事,何乐而不为。他借来卡车,进城买了两面直径一米的大鼓,当做年货送给村里的老人。

篮球、拔河、敲鼓比赛,全村人2006年春节过了个少见的欢乐年。

陕县大营镇大营村拥有全国第一个村级体育馆,举办了首届河南省农民篮球赛。除此之外,大营村还以“大营麻花”而远近闻名。不过,以前村里只有一家麻花作坊,后来,由于这里举办篮球、乒乓球、秧歌等体育比赛日渐增多,观众蜂拥而至,市场需求加大,大营村的麻花作坊便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

目前全村麻花作坊已达200家,据说这已创了一个“世界纪录”。体育带旺了麻花,麻花也没忘本,反过来反哺体育。如今,这里的麻花企业也成了体育赞助商,“大麻花杯”的冠名早已见怪不怪,就连比赛纪念品或奖品也少不了麻花。

“三门峡模式”为农民健身提供了新思路

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农村,群众体育已由单一的篮球比赛向乒乓球、象棋、秧歌、拔河等多项比赛发展,由自发向有组织,由邀请赛向联赛发展,从春节集中活动向平时经常性发展,农民体育活动在这里形成了一种新模式。

今年春节期间,三门峡市60多个乡镇的400多个行政村体育赛事不断,篮球、乒乓球、拔河、秧歌、自行车慢骑、登山等各类比赛达数千场,农民健身已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

为农民健身活动提供重要支撑的是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实施多年的“两抓一促”工程,决定县区建体育中心、乡村建文化活动中心、站,所带动的各级政府投入,还有各级体彩公益金的投入。据统计,截至去年底,该市用于城乡健身园、全民健身工程等的各级体彩公益金为400余万元。

三门峡市农村现有篮球场740个,其中篮球馆一个,标准化灯光球场30余个。2009年前,将在沿310国道和连(云港)霍(尔果斯)公路两侧20公里范围内建成“豫西体育走廊”。

专家认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辟了体育事业的广阔空间,无论争取金牌大国,还是发展体育强国,都期待着面向农村的体育健身工程。

链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

■2006年“亿万农民健身工程”全面启动。实施“亿万农民健身工程”是体育系统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行动,主要目的是把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覆盖到广大农村,使广大农民享受到基本的体育服务,通过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改变农民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目前全国已有555个县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拥有体育场、体育馆、游泳池、灯光篮球场等大型体育设施的县由1984年的11个增加到532个。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70%的地市、50%的县、40%的乡镇都成立了体育辅导站和健身俱乐部等。

■中国农民体育协会人士称,“十一五”期间,要力争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使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的数量达到3000个左右,今后每年安排3至4项贴近农村生活的全国性体育赛事,推动农村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