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黔北山村春来早

2006-03-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夏桂廉 徐冶 柳路 我有话说

三月的黔北山村田野,已是草长莺飞、春耕大忙的时节。两会召开后,建设新农村再次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焦点。近日,记者来到遵义赤水市大同村,看看那里的村民生活有些什么新变化。

汽车在峰?路转的山区公路上开了半个多小时,近中午时,我们才到村口。以前听说,西南地区农民生活艰苦,公路两边的村庄还可以,山区

里的农民生活就较差,大同村按说已属于这一类。

进入村子,记者看到,大同村顺山势而建,山沟的坪坝里是一层层的水田,村民的住房散落在山坡上。眼前的山不高,或可以叫丘陵。山坡被树木覆盖,一片绿色。令我们惊讶的是村民的房屋基本上是二层小楼,小楼主体的外墙都贴上白瓷砖,像是一栋栋小别墅掩映在树林中。

走在山村水泥铺就的小路上,我们看到,田里,农民正赶着水牛耕地。小村烟雾氤氲,鸡鸣犬吠,使人仿佛走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写的境界中。

陪同的朋友告诉我们,遵义市开展“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活动已有一段时间,农民的生活有了不小的变化,大同村是其中的一例。他指着脚下的路说,修路只需村民出工出力,所需资金是由县乡及相关单位资助的。

爬上一个小坡,我们来到村民王孝莲家,王孝莲和丈夫都是三十多岁,有两个孩子。她家的小楼一层有5间房,中间是客厅,两边是储藏室。二层是住房。

王孝莲左手有点残疾,但人精明强干。前些年,她和丈夫贷款承包了村里1000多棵柑桔树,每年收入近2万元。谈起建房的情况,王孝莲说,“四在农家”活动开展后,干部们来到村里号召我们改善居住条件,我们把多年攒下的钱拿出来,又从亲戚们那里凑了一些。王孝莲高兴地说,盖房共用了七八万元,今年借国家的钱基本还清啦。

王孝莲的丈夫是个老实巴交的小伙子,他正在灶前忙活着。两口子为我们倒茶切柑桔。对他们的热情我们很感动,王孝莲却说,开展“四在农家”活动后,干部们下来帮助我们致富,为我们出主意想办法,现在群众都很欢迎下乡的干部。

离开王孝莲家的路上,赶来的村干部介绍说,农民建房是大事,开工时村里多数人都会来帮忙,主人一般只花建筑材料及请技工的钱就行了,这样花几万元建成这样的小楼是没问题的。

村民袁晓容家的庭院收拾得干净利落,房前还种有两棵栗子树。我们来到她家时看到,一位老人带着小孩,但手里还忙着活儿。这时正好袁晓容从屋里走出来,她的衣服上还有些泥点,说是刚从田里点种苞谷回来准备做午饭。袁晓容说,她嫁过来已三年,她家的房子是靠公婆建的。问起现在的收入情况,她答道,主要是靠种果树,她家有六七百棵果树,每年收入四五千元,此外,她和丈夫还要做些如养猪、编竹?等活儿。全家年收入一万元左右。

袁晓容有初中文化,知道中央提出的建设新农村的精神,她指着墙上贴着的“四在农家”的标语说,这几年干部经常下来,帮助我们创收、卖水果,还帮我们引水到家,修了村中的水泥路。现在真是“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村里的环境干净了,房前屋后我们也经常打扫。

走出山村,回首望去,淡淡薄雾中,一派安宁和谐的景象。党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确实是深得人心,虽然任重道远,但只要各级组织和广大农民群众踏实苦干,我国辽阔的乡间田野必将会和大同村一样迎来更加阳光明媚的春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