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出版人的光荣与梦想

2006-03-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玮 我有话说

一位中外合资广告公司的老总去年参观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时,对中国出版物的印制水平感到惊奇:“想不到中国的图书现在印得这么精美!”其实,中国出版业这些年来取得的长足进步并不只在印装水平上,图书内容的创新品质也正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这种变化已经在版权贸易上有所体现。在最新一届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上,中国出

版界派出了规模庞大的参展阵容,以出版社集体组团方式参展的中国代表团在参展形式、内容、交流方式等方面推陈出新,获得了良好的参展效果,最终达成版权贸易1496种,其中版权输出为615种,版权输出和引进比由原来的1:10上升至1:1.43。

近年来,中国图书出版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图书质量显著提高。2004年,我国573家出版社共出版图书208294种(其中新版图书121597种),比上年190391种增长了9.4%(新版图书增长了9.7%),大批优秀精品图书不断涌现,较好地满足了人们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需求。

然而,中国出版业现在取得的成绩并不为出版人满足,处在出版体制改革尝试与探索过程中的中国出版业正孕育着新的腾飞,中国出版人的心中正升腾着更高远的梦想。

高品位图书昭示出版进步

图书作为文化产品,与一般的工农业产品不同,其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书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上。因此,出版社作为文化产业,衡量其成功、优秀与否,主要决定于其出版的图书是否具有原创价值、是否体现高尚的文化品格。正是在这一点上,近年来,中国出版业取得了令人称道的进步。

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出版管理司负责同志认为,近几年图书市场最为令人鼓舞的变化之一就是专业出版成绩斐然。一批专业出版社推出了许多高水平的科技专著,并获得了良好的市场业绩,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以往科技著作、学术图书出版难的现象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种转变一方面得益于国家对于科技文化事业的大力扶持,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专业出版社经过努力,找到了专业图书市场的准确定位和成功的商业模式,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像化工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等一批专业出版社成为图书市场上响亮的品牌。应该说,专业出版社的健康发展对于教育发展和科技创新必将起到有力的支撑和推动作用,而教育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必将为图书出版业提供更多高品质的出版资源。

据化工出版社社长、党委书记俸培宗介绍,化工出版社近五年来经济效益翻了两番。2005年出书2530种,印制码洋4.3亿,销售码洋3.5亿。从这五年的经历看,坚持科技出版方向、走专业化出版道路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他们的体会是,专业出版一定要遵循市场规律和科技图书出版规律,要追踪国内外科技前沿动态,服务国家科技发展的需要,服务科技工作需要。该社的《化学前沿问题丛书》4个月就销售了两万多本。《中国材料工程大典》一书出版不久,即引起海外关注,美国一家著名的科技图书出版社已经两次与他们联系,希望推出此书的英文版。目前,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雄心勃勃的化工出版社正在组织一批有原创价值的图书,并准备出英文版。

与此相类似,我国人文社科图书的出版近年也佳作不断。最令业界兴奋的是许多社科学术著作成为市场销售书。从最近几次书展的情况看,内地出版的社科著作受到了我国台湾及海外读者广泛关注,一些华文书店大量采购,版权贸易日趋增多。刚刚从我国台湾南华大学讲学归来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肖东发教授表示,内地出版的社科学术著作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一点受到了台湾学界及读者的称许。此类图书的版权贸易已成了厦门图书进出口最大宗的业务。由于内在品质的提高,社科著作有稳定的、日渐扩大的市场。出学术书已不再是赔钱的事了。像北大周围的一些只经营人文社科学术图书的民营书店国林风、风入松、万圣等,生意都不错,还成了品牌。这一点很说明问题。

图书司负责同志认为,我国出版业在服务“三农”、青少年读物及古籍整理等方面均有一些标志性的成果出现,特别是服务“三农”图书在数量和质量上持续提高。品种更加丰富、题材更加广泛、内容更加贴近实际,部分出版社出版的农村读物形成了规模和品牌。2006年,共有337家出版社安排了服务“三农”和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图书选题5097种,占全年新书选题的4.2%,比2005年增长了25%。农民读书热情的提高、文化素质的增强必将为我国图书出版事业的繁荣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出版体制改革锐意进取

改革开放以来,出版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在全国不少省份,出版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但是,从国外发达国家出版业发展的情况看,我国出版业目前取得的成绩与这个产业应该作出的贡献还有不小的距离。

新闻出版总署政策法规司司长王涛表示,我国出版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必须依靠深化改革,健全微观运行机制,重塑市场主体。目前,出版界正在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积极稳妥地推进出版体制改革工作。文化体制改革是具有全局战略意义的重要改革。出版业目前发展的实际情况也表明了出版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改革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不能以市场为导向。要通过改革、通过机制创新,用制度来保证正确的出版方向。

近年来,出版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一直在稳妥进行。辽宁出版集团等7家出版集团在由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制的同时,在内部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6家发行集团主要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塑造新型市场主体为目标,积极进行股份制改造,在加快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考虑到出版体制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新闻出版总署正在制订具体的分类指导意见。要根据不同的出版单位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同时,还将制订逐步实施分类指导意见的方案。

近年来,中国出版业在“走出去战略”的追求上用力甚多,并有了一些成效。但是,总的看来,在出版物国际版权贸易中,我们的引进版权远远大于输出版权。对此,王涛认为,“走出去战略”的关键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国的图书版权贸易“入超”的局面之所以长期不能根本扭转,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出版物的创新能力不够。因此,出版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通过机制创新,最终提高原创能力,使我国图书出版物快速走向国际出版业主流市场。

目前,新闻出版总署与国务院新闻办已联合成立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小组”,确定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新闻出版总署专门设立了“中国图书特殊贡献奖”、“鼓励中国出版物走出去专项资金”,并将建立外向型图书的生产基地。在去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第一次向对外翻译出版中国图书方面作出特殊贡献的国内外翻译家和出版家颁发了“中国图书特殊贡献奖”。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中国出版人一定会推出更多具有创新意义的高品质图书,让悠久灿烂、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为人类的进步不断作出新的卓越贡献。

中国出版人已经取得的成就和正在付出的艰辛让我们有信心期待,中国出版业会有更光明美好的未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