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华山天险一条路

2006-03-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 张梅颖 我有话说

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十一五”时期一项主要任务。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确定了未来15年我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和

总体部署。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必将开创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局面,必将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贯彻落实好这一战略决策,也是我们民主党派义不容辞的责任。

充分认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聚焦点,科技创新能力强盛的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目前,我国尚未摆脱资源型和依赖型的发展模式。我国芯片80%以上专利,数控机床和纺织机械70%以上专利,汽车制造90%以上专利,光纤制造100%的专利,都是从国外引进的。由于关键技术大多掌握在外商手中,或者主要依靠引进,中国虽是“世界工厂”,得到的只是少量的加工费,70-80%的利润为外商所获。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际竞争中不仅没有主动权,国家安全也受到威胁。

我国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结构不合理、关键技术自给率低、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和挑战,主要是经济增长方式没有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驱动和人力资源素质提高上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不协调的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2005年经济增长动力30%来自出口,中国经济对国际贸易的依赖度越来越高,数字显示国际贸易摩擦在升级,全年反倾销案件51起。与此同时,中国低成本的劳动力和低价格的资源,却“补贴”着世界!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绕不过去的难点、重点是改革。加快改革,首先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传统增长方式的惯性很强大,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就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如果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比较优势,将会逐步拉大与先进国家的发展差距,在国际竞争中丧失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要突破人口、资源、环境的“瓶颈”,我们只能走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也就是坚定不移地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模式。

中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走很长很艰巨的路。但却是华山天险一条路,是必须要走的路。

切实改变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

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释放科技创新的潜能。要加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使科技创新真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改变科技领域内专家出题、专家解题、专家评审、专家获奖、立项是从文献中来到实验室去的内循环状况,完善科技评价评审指标体系,克服科研短期行为。应用研究和技术研究领域必须研究市场需求,由企业出题,专家教授解题,政府搭台,真正体现产学研结合对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由于体制上条块分割,应有效整合科研资源,提高科技投入的效益。

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提高竞争力,刻不容缓。2005年企业亏损面上升到42%左右。国家的强盛最终靠企业的强盛,靠百姓的富裕,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最终也有赖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据统计,我国2万多家大中型企业,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5%,而其中有研发活动的仅占30%。我国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56%。应当在政策上对企业研发投入比例提出要求,培养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人才。近年来我国优秀人才的流失很严重。商务部的统计数字显示,包括微软等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及外商投资企业目前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累计已逾750余家,人才争夺已到家门口。当前唯一的选择就是积极参与国家人才之争,创造一个有利于吸引人才的体制和培养人才的良好环境。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克服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的观念。经常人们谈到国有资产,往往认为就是资本和仪器设备,忽视了人才也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如微软公司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不过几亿美元,但其市值高达700亿美元,原因就是微软拥有一批软件业的顶尖科技及管理人才。所以我们必须把发现、培养、吸引、稳定人才,作为人才管理的核心理念。而且,在人才的培养中,要力戒以各种“工程”制造人才。靠人为去树,靠行政选拔,靠指标量化出人才,是不够科学的。

其次,坚持教育优先,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现有的教育模式不能适应加强自主创新的要求,要切实引导全社会转变观念,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从小培养创新习惯,呵护创新意识。现在的听话教育和应试教育抑制了创新精神的养成,这就需要重新调整教育的评价体系。

发展创新文化营造创新的社会环境

一个民族没有科学精神,一打就倒;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倒。一个国家的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励的密切关系。要克服传统文化中不利于创新的思想观念,比如不鼓励标新立异的所谓枪打出头鸟,不能善待有缺欠或不善于处关系的人才。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必须营造宽容的社会环境。要打破论资排辈的做法,为处于创新思维最活跃时期的青年科技人员,提供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环境、目前科技资源分配的科学化、民主化、透明化程度还远远不够。创新绝非一件手到擒来的易事,对于创新的成果,要实行激励。对于创新的人才,要加以尊重。对于创新中的失败,要给予宽容并承认失败的经验价值。对于不同的意见,要虚心接受,有闻过则喜的心态,善于反省。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为创新人才施展聪明才智创造更多的机会和舞台。

自主创新是我国应对现阶段诸多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以“神六”为标志,我国在高新技术的各个领域都有不少出色的创新。只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我国不仅可以成为制造业大国,也一定能成为科技创新的大国和强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