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扬帆破浪济沧海

2006-03-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曹继军 本报通讯员 肖鑫 我有话说

全国科技大会和2005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1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在揭晓的本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中,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医学系郑秀龙教授历时20多年领衔完成的课题――新型肿瘤治疗增敏药甘氨双唑钠的研究,荣获了二等奖。这项成果是该年度全国医药卫生界唯一的最高技术发明奖,也是该系近年来3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

、三等奖后又一次新的突破。

最近,我们走进了位于黄浦江畔的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医学系,顿感一阵阵科研与教学创新的热潮扑面而来,浏览着这一项项凝聚着海医人赤诚与智慧的科研创新成果时,仿佛能听到他们在新军事变革的征途中迎难而上、奋力攀登海军军事医学科学高峰的铿锵脚步声……

把“军”味融入科研创新的过程中

2001年6月4日下午,在我国南海某海域,一场打破120米饱和-149米巡回潜水国内记录的试验正在紧张进行。

“潜水员下潜。”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潜水钟很快到达149米深度。

“感觉如何?”“感觉良好。”

“继续下潜,实施突破计划。”

“报告,水深已达到159米。”

“感觉如何?”“感觉良好。”

“继续下潜。”

163米、164米、165米……水面上除了潜水设备的运转声外,大家都在紧张地期待着。“报告指挥员,我们已到达预定海底。”

掌声、笑声、欢呼声响成一片,喜讯马上传到学校、传到海军机关,上级的贺电又很快传到现场专家教授和全体官兵手中。海军有关部门领导兴奋不已,握着海医系专家的手动情地说:“有你们一流的医学专家和保障技术作后盾,我们就有了生命的保护神,我们就敢下五洋捉鳖。”

作为我国海军医学主要科教创新基地之一,这个系始终把军事医学科技与教育创新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坚持在研究解决重大医学难题和关键技术上有所作为。科研人员心系海疆、甘于清贫、潜心科研、默默奉献,在长达多年的奋力攻关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科研成果。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朱明学教授,为了提高我军海上作战防化医学保障能力,下舰艇,登海岛,顶酷暑,冒严寒,从西沙到北国,祖国的万里海疆到处留下了他辛勤工作的身影,经过数载研究,创立了新的理论和保障方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为了摸清军事高热作业环境对人体营养代谢以及战斗力的影响,郭教授等经常深入部队,在艰苦的环境中和战士们同吃、同住、同作业,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人瘦了几圈仍坚持忘我研究。战士们开玩笑对他说:“郭教授,你真是越教越瘦了。”他笑呵呵地回答说:“我今天的瘦是为了明天你们更健壮,有充足的营养补充好打胜仗。”正是抱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他们在攻克军事医学难题的征途上奋力攀登,解决了热应激条件下合理营养问题。目前,他又瞄准了如航海条件下战士脑体疲劳快速恢复的新课题。

敢为人先,为国争光,是海医系郑秀龙老教授的座右铭。

1981年,她独具慧眼,抓住当时世界上放疗增敏剂研究热点和国际前沿,开始走上自主创新放疗增敏剂之路,率领课题组开展放射治疗增敏剂的研究。国内不少专家认为这项研究风险很大,成功的把握很小,因为当时国际上有许多专家都在开展此项研究,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但郑教授说,我国的科研为什么缺少原创新成果,就是因为有些人怕失败,不愿冒风险。她力排众议,从此率领课题组成员走上了研制放疗增敏药的充满坎坷的漫漫长途。

2002年,该课题终于完成了全部研究内容,甘氨双唑钠原料药和冻干粉针剂,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和“中国发明专利金奖”,被国家批准上市,填补了国内外在肿瘤放(化)疗增效药物研究领域的空白。2003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十年磨一剑。经过该系这种原创环境的培育和滋养,一大批军事特色明显的创新性成果喷薄而出。近年来,这个系始终坚持贴近未来海战实际需要搞研究,获得了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在内的高水平科研成果15项,有效地保障了我军海上多项重要任务的完成,为打赢未来海战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后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